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8)
报纸(91)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3)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8)
地方风物 (10)
地方文献 (6)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9)
2012(19)
2011(30)
2010(16)
2007(11)
2005(10)
2004(5)
1997(3)
1996(3)
1995(5)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中国中医药报(2)
廊坊日报(1)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北京纪事(1)
唐都学刊(1)
中国戏剧(1)
炎黄春秋(1)
新闻实践(1)
韶关学院学报(1)
简论李觏的本原说
作者:赖井洋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阴阳  阴阳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描述:李觏认为是太极,为万物之本原;具有阴阳之二性,二性的交合、变化、运动产生万物。他的本原说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却不彻底。
笔凝浩然 情深文藻奇(续)
作者:杨子才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自我贬损  去国怀乡  王安石  恶劣气候  自然景色  永州八记  《秋声赋》  辞藻堆砌  岳阳楼记 
描述:“体约而不芜” “体约”者,短小精悍也。要惜墨如金,行文力求简明。时间就是生命。要珍惜读者的时间和生命,使人家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东西。长而空的文章应该禁绝。使文章短下来,报纸才能办活。尽登长家伙,“地大物不博”,是报纸的自我贬损。把稿子弄短,虽然费时费力,但它
龚廷贤生者内(上)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并获益良多,最终活了97岁,足以印证他养生保健的理论。 外不如内 《寿世保元》说:“
龚廷贤生者内(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道德修养 龚廷贤认为,道德修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修炼道德的同时,也得到了养生。他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修道养生的准则,涉及的内容很广,有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待生活琐事的态度、与家人朋友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论述颇详。他的这些观点,对处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点浩然千里快哉风——访独步昆坛的侯少奎
作者:王恂 郑晋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表演艺术  艺术特色  《牡丹亭》  地下工作  移步不换形  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海昆剧团  北京昆曲  关羽形象 
描述:一点浩然千里快哉风——访独步昆坛的侯少奎
一点浩然 千里快哉风──访独步昆坛的侯少奎
作者:王恂 郑晋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表演艺术  艺术特色  《牡丹亭》  张静娴  地下工作  戏剧梅花奖  《琵琶记》  移步不换形  独特的艺术风格 
描述:一点浩然 千里快哉风──访独步昆坛的侯少奎王恂,郑晋如果你观赏过侯少奎扮演的《夜奔》中的林冲,《打虎》中的武松,《刀会》中的关羽,《嫁妹》中的钟馗,或是《千里送京娘》中的赵匡胤……你就会感到
恶的政治之维:陆九渊恶论发微
作者:赵荣华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政治维度 
描述:,就必须诉诸具体的制度安排。中国传统儒家对于圣人除恶尽净的信心和圣王执政的信念,使得中国传统政治观始终无法摆脱人治与德治的色彩。
我看浩然
作者:张昌华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朋友  评论  作品  听后  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  刘绍棠  三河县  《苍生》  文代会 
描述:,谁,最后说还看了浩然。朋友听了即说浩然有什么好看的?我听后心中很不是滋味:老兄认
身本与情本--以问题为中心的王艮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余红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本  情本  百姓日用   
描述:在世生活的人间关怀传统,以及在理学内部的相关争议问题,并对陆王学说中的“心”以及“心即理”命题按王艮的理解做出解说;第二章的内容,是对王艮、罗汝芳“以一身体万物”、“身心宇宙浑融贯通”等思想做出分析解说。指出儒家的万物一体是爱有差等的“有我”(非“无我”)之一体。第三章的内容,是从五个方面对王艮罗汝芳的“身本”思想进行解释评述,它们是:1. 以身作则、能己复礼的个体修身为本; 2. 身体力行、快活受用为本;3. 安身保身、知觉情识为本;4. 无心忘身的自然德性为本;5. 代代永续的至尊人身为本。第四章的内容,是论述寻常人情的本体地位,指出在王艮罗汝芳的思想中,寻常人情不是仅仅作为“成圣”的精神修炼的手段才成立的,它本身就是我们根本的生活方式和终极意义之一,是德性的美好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道、德、性:认识论视域下陈景元哲学的三重境界
作者:代玉民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认识论         
描述:,通过“”贯通为一“冲和”整体,落实于“治身”、“治天下”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