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1)
报纸(71)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9)
地方文献 (7)
地方风物 (4)
非遗保护 (3)
宗教集要 (2)
按年份分组
2013(7)
2012(24)
2011(22)
2010(10)
2009(14)
2006(7)
2005(10)
2003(3)
1999(2)
198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4)
丽水学院学报(1)
品质(1)
社会科学杂志(1)
语文教学之友(1)
可乐(1)
考试(高考 语文版)(1)
初中生优秀作文(1)
希望月报(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王安石的个性与熙宁变法
作者:徐东霞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个性  个性  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 
描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素质成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并对其进程和成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此后北宋的社会发展甚至南宋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
大师与个性学生
作者:孟祥海  来源:可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曾棋  西南联大  学生  个性  沈从文  金岳霖  周礼全  大师  朱自清  记笔记 
描述:大考。汪曾祺
何涛:相信是成功的起点
作者:钟灵  来源:全国商情·分销时代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功  经销商  太阳神  领导人  公司  品牌  直销 
描述:思想、有决策能力、眼光独到的领导人,认为在人生与事业的每一个路口,相信,永远是成功的起点与基石。 初露锋芒 2004年,何涛和搭档及挚友姚忠先生在北京成立了一个专业级的非赢利组织——北京东方直销人俱乐部。借助这个平台,他们认识了很多资深直销人,并专门到韩国和日本学习和考察直销行业的现状。他惊奇地发现,直销行业是一个蕴藏巨大财富的新生代的朝阳产业,适合绝大多数老百姓个人创业。 2006年元旦前后,他进入了第一家直销公司。两年多来,他逐渐成长起来,但因政策原因,所有努力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那一段时间,何涛万念俱灰。经历了近三个月的闭门沉思,他终于明白:“人生只有选择好了方向,才能起航,选择好正确的道路,才能见到风雨之后的彩虹!”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经认真分析比较,他将目光聚焦在广东太阳神公司。
论晏几道的涉酒词
作者:曹柯新  来源:飞天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酒词  美好生活  情感  回忆  人生感  个性  黄庭坚  爱情  字里行间 
描述:感伤怀旧的特点.历代的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小晏词"伤心"、"苦情"的特点,并有颇多论述.
“小木耳”做成大品牌
作者:毕玮琳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小木耳”做成大品牌
打响“瓦仓米”品牌-本报记者 王英
作者:暂无 来源:三峡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村情档案】瓦仓村位于远安县茅坪场镇东部,与当阳市庙前镇相邻,是大革命时期著名的瓦仓起义发源地。辖7个村民小组623户2121人,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47亩,山林面积25725亩,绿化率覆盖率95%,有丰富的林、煤资源,盛产水稻,是全县优质大米之一——瓦仓米的生产基地,现有煤矿企业2家
中山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传播
作者:钟旭 许婷婷 尹慧琨  来源:广告大观:综合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品牌传播  产业发展  城市  中山  汤显祖  戏剧家  贸易 
描述:明万历十九年,大戏剧家汤显祖面对香山繁忙贸易景象,挥笔写下《香密逢贾胡》:“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品牌危机管理的"战略三段法"
作者:立明  来源:东方企业文化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品牌危机管理  三株口服液  年销量  吴炳新  邮政网  标王  公司 
描述:,巨人倒地,黯然收场.所以,不管企业资本多么雄厚,品牌如何强大,在危机这颗如炸弹的毒瘤面前,都像站在了悬崖边一样前途未卜.
福建宁德培育茶叶品牌发展富民产业■陈道兴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贸易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福建宁德是著名的茶叶之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在宁德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茶业发展关系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70%农户的生计。200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88.53万亩,茶叶总量6.59万吨,分别占福建省茶园面积和产量的三分之一,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最大产区和重要产区。 宁德茶叶
“小木耳”做成大品牌 蛟河黄松甸木耳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毕玮琳)蛟河市黄松甸镇是著名的“中国黑木耳之乡”,但在产业培育初期,当地人靠的却是一副肩膀两条腿,背着木耳找市场,而今黄松甸依托万亩基地的集聚效应,把“小木耳”做成了供不应求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