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人才思想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
作者:贾艳红 来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教育改革 启示
-
描述:、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
王安石变法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
作者:周长春 来源:求实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 变法 启示
-
描述:本文概述了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形成过程 ,王安石变法运动的缘起 ,变法的主要内容 ,取得的社会成效 ,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及王安石变法给社会发展提供的有效启示。
-
“萧规曹随”的启示
-
作者:江建华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启示 曹参 “天” 律令制度 法规制度 王安石 封建统治者 萧何 稳定局面
-
描述:百姓对此作出的歌:“萧何为法,类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纵观我国历史,封建社会的时间太长。封建统治者习惯于一朝“天子”一朝“天”,往往人事一变,一切跟着变。擂台式的政治风云变幻,严重地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比如北宗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苦心经营十余年。但一到司马光接任宰相,改革被彻底废止,其成果也全部付诸东流。由此观之,“萧规曹随”这颇有见地的作法,在封建社会实属难得。就这点而论,曹参比司马光强。一般地说,大凡能稳定时局的法规制度,都是比较合理的;合理的,就应该坚持。倘曹参也象司马光,把萧何的一套推倒,再另搞一套。这不是不可以,但就怕难以保住汉朝当时的稳定局面。 然而,时下很有一部分“公仆”,这里既有行政长官,也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的头头脑脑,对一朝“天子”一朝“天”很感兴趣;不少人仍习惯于昔?
-
“鬼怕恶人”的启示
-
作者:凌岚 来源:民主与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启示 威慑力 苏轼 装饰 愚民 生活中 再拜 杂说 子曰 王相
-
描述:"鬼怕恶人"的启示凌岚近日翻看苏轼先生的《艾子杂说》,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记载,现抄录如下,以飨读者。"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相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
作者:文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启示
-
描述:全部被废除。本文王安石性格、变法实质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变法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启示。
-
薛宝钗留下的启示
-
作者:盛清波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薛宝钗 林黛玉 牡丹亭 大观园 注意选择 启示 批评 嫉妒 阅读 禁书
-
描述:黛玉脱口说出《牡丹亭》中一句唱词。在当时,《牡丹亭》在禁书之列,阅读是犯忌讳的。宝钗觉察后,暗记在心,事后单独找黛玉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致使黛玉大为感动,竟改变对宝钗“心里藏奸”的看法。
-
“揎蟒”的启示
-
作者:张世铮 来源:戏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饰穿戴 启示 表演艺术 传统戏曲 袖子 杜丽娘 昆剧 《牡丹亭》 郑元和 穿错
-
描述:“揎蟒”的启示
-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
作者:孟丽菊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古代书院 白鹿洞书院 学术研究 书院教学 陆九渊 考课 质疑问难 学习兴趣 启示
-
描述:书院是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书院的历史如果从南唐元四年(940年)算起,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改制(废弃)为止,共经历了960余年,其间跨越宋、...
-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及启示
-
作者:张兴德 李保平 来源:四川财政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才思想 启示 选拔人才 负面影响 人才观 最高统治者 王安石变法 听其言观其行 卑鄙的行为
-
描述: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及启示●张兴德李保平王安石(1026年—1086年)北宋人。历任州县诸职十多年,政绩卓越。在神宗即位后,曾两度为相,并积极推行他在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免役等方面的改革。王安石成
-
傅山论子贡的启示
-
作者:高振铎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子贡 传者 王安石 夫差 《史记》 吴王 启示 孔子 参与现实 齐国
-
描述:,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即强言之,亦不能工.”(《霜红龛集》卷17《书张维遇志状后》)说明他不屑于称颂儒家的“仁义”,并公开以“异端”自命.在学术上,他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诸学,兼工诗文、书画,并精医学.但他和王、顾、黄不同之处在于重视研究诸子之学,甚至用佛学解释《庄子》,用训诂诠注《墨子》和《公孙龙子》等,时有新见.开创清朝研究诸子学的新风,目的在于抬高诸子,使之和儒家经典处于平等地位,使“经子不分”,打破儒家的正统观念,从而反对宋明理学.他批判道学家为“奴儒”、“风痹死尸”,说宋明人不从事研究,他们注经的态度和方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他这些观点明确地体现在论“子贡一出而存鲁,乱齐,强晋,破吴而霸越.”(《霸红龛集》卷40)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