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07)
报纸(189)
学位论文(10)
图书(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96)
地方文献 (9)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2(36)
2011(31)
2009(21)
2008(41)
2007(18)
2006(17)
2005(12)
2003(12)
2002(10)
2001(15)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
黑龙江高教研究(2)
决策探索(2)
海内与海外(1)
党建(1)
中国钨业(1)
投资与合作(1)
湖北招生考试(1)
求实(1)
人文杂志(1)
东周时期的立法与司法
作者:郭明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周时期  立法  司法  《周礼》  交往行为理论  程序理论 
描述:司法活动中,春秋时期宗法等级、亲亲原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君权与族权交织在一起,宗法关系制约了司法权,战国时期国家权力在司法活动中的支配地位增强,宗法等级制对司法活动的影响日渐削弱。《周礼》一书
寸步难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动了谁的奶酪
作者:丁守卫  来源:现代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改革  奶酪  宋神宗  帝国 
描述:尾,但相比较而言,理智还算健全,改革的意志也还非常坚定。 虽然对改革可能或必然会遭遇到的巨大压力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明显准备不足,但面对反对派咄咄逼人的汹汹气势,年轻的神宗皇帝在一开始头脑还算
经济学家呼吁:今年经济工作关键词应是“改革
作者:晓虹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工作  经济学家  改革  关键词  呼吁  世界经济波动  中国经济  物价上涨 
描述:本刊讯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2年年会近期召开,数十位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先后发言,他们表示,与世界经济波动、国内面临增长和物价上涨两方面压力等因素相比.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启动改革
王安石管理思想研究
作者:唐焕楠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管理思想  改革  现代社会意义 
描述:得出了对今天社会发展改革的几点启示: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下财务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改革;全面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改革”之义
作者:高寿仙  来源:金融博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居正改革  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中国历史  商鞅变法  词义  王莽  后汉书  中性词  历史上 
描述: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
云南省省长李纪恒代表执法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作者:徐盈雁  来源:检察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徐盈雁)“过去一年,检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值得肯定。”3月11日下午,听取完“两高”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李纪恒认为,2011年,检察机关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的着力
王安石改革为何走样
作者:王春南  来源:作家文摘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公元1069年启动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王安石改革,本应是利民、利国、利朝廷的好事。然而推行的结果,百姓因未得实惠而失望;朝臣非议新法的很多;就是支持改革的宋神宗也时露不满。这场改革,在哪些环节上
改革命运系于吏治
作者:刘国祥  来源:天津支部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吏治  革命  社会积累  官民关系  农田水利  官吏贪赃  王安石  变法 
描述:的名声,给保守派以可乘之机。
北宋的改革实验
作者:梁盼  来源:新财经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中期  经济改革  中央政府  社会矛盾  富民强国  国防开支  基尼系数  小额信贷  贫富差距 
描述: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之下,通过经济改革,同时增加国民和中央政府两方面的收入,从而推动人事和军事上的改革,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北宋中期,宋代的社会经济问题集体总爆发,财政入不敷出,国防开支逐年猛增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作者:缪银英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描述:本文从“改革策略”、“改革步骤”、“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和同僚的关系”、“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之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