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
按年份分组
2007(1)
2006(1)
2000(1)
1998(1)
1997(1)
1995(2)
1994(1)
1989(1)
1986(3)
1985(1)
按来源分组
辞书研究(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书屋(1)
语文研究(1)
金融研究(1)
运城高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汉语学习(1)
古汉语研究(1)
湖南教育(1)
古代汉语的敬谦副词有哪些?
作者:朱安义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表敬副词  答司马谏议书  蔺相如  鸿门宴  廉颇  表示  柳宗元  列传  王安石 
描述:古代汉语的敬谦副词有哪些?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作者:汪少华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注释商榷  华佗传  《周礼正义》  语文  《后汉书》  《报任安书》  三国志  反诘语气  韩非子 
描述: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汪少华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古代汉语》(郎锡良、李玲璞主编),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成功之作。白壁难免微瑕,这部近94万字的教材
注释书中名物词训诂方法的历史演变——以《周礼》郑玄注、贾公
作者:张学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名物训诂  《周礼》 
描述:公彦倾向于只从语义这一点上切入;3)孙诒让擅长以古证古与参校求诂。文章还描述...
“失之公允”应是正确的
作者:李涛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之”  词语搭配  为动  古代汉语  “那”  “失”  代词  贬义词  褒义  汉语学习 
描述:配不上的。 其次,“之”,作者认为是动词性的,译为“在于”,但在古代汉语中,“之”字
浅议古汉语中的“相”
作者:薛振齐  来源:运城高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  古汉语  玉台新咏  《游褒禅山记》  古代汉语  焦仲卿妻  《史记·淮阴侯列传》  单方面性  王安石  王侯将相 
描述:做名词的“相”,当“容貌”讲,如“儿已薄禄相’(《玉台新泳·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当“百官之长”讲,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在这些时候,“相”是实词,它直接担负句子的一个成分,其作用清楚,含义明白,毋庸赘言。本文着重分析当副词用的“相”。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作者:暂无 来源:金融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银行研究  中国人民  1998年  王安石  解放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金融业  古代汉语  发行准备金 
描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中国金融史试题一、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1.三孔布2.大顺通宝3.发行准备金4.抵押放款5.有价证券6.贴现7.票汇结算8.保付支票9.中央储蓄会10.银行票据二、简答题(6题,每题5分...
拜和再拜
作者:江龙山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稽首  空首  涵义  荀子集解  解释  周礼  王先谦  古代汉语  古文  礼节 
描述:“再拜”一语常见于古文中,表示一种恭敬的礼节,然而它的确切的涵义却往往被人所忽略。要彻底弄清什么是“再拜”,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拜”。拜的涵义非常复杂,古代有九种拜法。《周礼·春官·大祝》:
“聚敛”为多义词例说
作者:钱剑夫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多义词  古代汉语  论语  现代汉语  两个问题  剥削  季氏  天志  周礼  义项 
描述:集。引《墨子·天志中》及《周礼·天官·太宰》;(二)搜刮财货。引《论语·先进》及《礼·大学》(二五三三页)。这就发生两个问题:(一)《论语》里的“聚敛”是泛指“剥削;搜刮”或“搜刮财物”吗?(二)“聚敛”只是一个单义词或是仅有两个义吗?浅见所及,回答都是否定的。
反传统的传统
作者:金克木  来源:书屋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反传统  盛孝章  王安石  《四书集注》  孔融  司马光  传统和反传统  昭明太子  孙权  古代汉语 
描述:两岁,信里卖老牌子,张嘴闭嘴不离他有个圣人祖先.分明是瞧我的家世不顺眼,看不起我。这账以后慢慢算,此刻且答应他的请求,让他放心,更加自高自大。曹丞相心中不知不觉萌发了以后对孔融的杀机。 果不出曹操所料,公文到东吴之日,孙权已经把盛孝章的全家都害了。只有孔融的这封信被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在他主编的《文选》里得以流传下来。 我讲这故事只为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试论八股文的起源
作者:秦旭卿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股文  汉民族文化  对偶  科举考试  王安石  起源  试帖诗  中国文化  语言特点  古代汉语 
描述:等的两句话;排比则是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