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9)
报纸(37)
学位论文(13)
图书(3)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4)
地方文献 (33)
才乡教育 (5)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37)
2012(13)
2011(19)
2010(11)
2009(8)
2007(15)
2005(7)
2004(6)
1999(6)
1987(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
江淮法治(2)
中国体育(2)
四川戏剧(1)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1)
广东艺术(1)
小学教学参考(1)
新国学(1)
剧作家(1)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广昌孟戏保护与传承的反思
作者:赵红宝 黄美龄 吴媛媛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戏  孟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语境  语境  保护与传承  保护与传承  反思  反思 
描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江西省广昌孟戏得到重视和扶持的同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和盲点也使其传承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反思孟戏保护与传承的法规制度、政府工作和保护观念等是必要,对孟戏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一诗一世界 有“情”才经典:对《泊船瓜洲》一课的反思
作者:徐捷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学生情感  诗歌  泊船  王安石  写作背景  古代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  教学重点  反思 
描述: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我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目
反思作为思想的道路
作者:邹元江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陌生化效果  梅兰芳  汤显祖  中国戏曲艺术  丑角  布莱希特  审美特征  审美创造  表演体系  戏剧艺术 
描述:人文化素养的先天不足。现在回想起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尤其是中学——华中
谈《牡丹亭》女性意识形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王冠波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女性  意蕴 
描述: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意蕴进行分析。
论魏玩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赵玲玉  来源: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玩女性主体意识  自言体含蓄 
描述:要的文学地位,并深刻地影响着其后的女性词者的写作和主体意识的产生.
《逍遥游》应是宣传“道家”思想的作品:《逍遥游》教学反思
作者:赵海亭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家思想  衬托  反对删减  主张全选 
描述:语文教材《逍遥游》(节选部分)未能更好地表达"道家"思想,不能让学生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庄子《逍遥游》中的衬托手法在教材中未被强调,且教材节选的《逍遥游》部分根本不能突出体现庄子的本意。该文建议教材用《逍遥游》全文,还要强调衬托手法。
西周至汉时期遗失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杨来运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遗失物  周礼  法经  汉律 
描述:周朝的"大者公之,小者私之"的无人认领遗失物归属原则是对其集体劳动成果分配原则的扩展与适用。《法经》"拾遗者刖"的严苛规定是法家重刑思想的体现。汉朝的遗失物制度继承自《周礼》而非《法经》,其实际执行效果却因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
作者:张舒然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主体意识觉醒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描述: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