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5)
报纸(53)
学位论文(1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1)
地方文献 (29)
地方风物 (3)
红色文化 (3)
才乡教育 (2)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35)
2012(10)
2011(18)
2009(6)
2007(9)
2005(6)
2004(3)
1995(3)
1991(5)
1990(2)
按来源分组
云南日报(5)
健康报(3)
中国体育(2)
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1)
天水晚报(1)
报刊文摘(1)
建筑(1)
名作欣赏(1)
广东艺术(1)
剧作家(1)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相山:近万人参与安全培训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按照安徽省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要求,近日,淮北市相山区消防大队联合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开展全民消防演练,近万人参与培训。通过演练,有效增强了全民防火安全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消防、共创平安和谐
论魏玩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赵玲玉  来源: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玩女性主体意识  自言体含蓄 
描述:要的文学地位,并深刻地影响着其后的女性词者的写作和主体意识的产生.
谈《牡丹亭》女性意识形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王冠波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女性  意蕴 
描述: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意蕴进行分析。
主题的生成,我们共同来参与:“家乡板凳龙”主题生成活动课例
作者:蒋玉卿  来源: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  生成活动  生成活动  家乡  家乡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  学习科学研究  学习科学研究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生活领域  生活领域 
描述: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本次活动主题生成的指导策略,希望给其他综合实践老师以启发。
民间资本首次参与公益性园林建设 300尾锦鲤将“游”进相山
作者:暂无 来源:淮北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晨刊讯 连日来,一项由民间投资的水景观改造工程正在相山公园紧张地进行。工程竣工后,300多尾日本锦鲤将在此安家落户,成为公园又一亮点。据了解,借用民间巨资进行公益性园林建设在我市尚属首次。 该工程由公园中门东侧的盎趣园原喷水池景点改造而成。喷水池建于上世纪70年代,池内有假山,池外有回廊、楼阁,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画像与主体意识觉醒: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之精神
作者:张舒然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主体意识觉醒  主体意识觉醒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描述:试图赋予杜丽娘自画像以新的意义。
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
作者:周娅 赖力行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神话  女性神话  至情  至情  生命  生命  性灵  性灵  文心  文心 
描述:《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众多《牡丹亭》评点中突出的一部。其特点在于,作为批评主体的三妇,在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本体立场观照下,以生命践行至情、凭"性灵"咏叹至情、秉"文心"体悟至情,重构了一个源于评点对象而终有超越的现实版的女性神话。
论晚明黄道周礼秩重建的学术理路:基于“孝本”意识的礼学建构
作者:杨毓团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道周  礼秩重建  孝本意识  学术理路 
描述:晚明社会危机与心性之学的日益空疏导致了是时礼学研究热潮的出现。而黄道周的礼学研究建基于他的"孝本"意识之上。在他看来,"爱"、"敬"既是"孝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处于儒家道德教化之本源地位,又是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