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例谈“模型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胜平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  模型  历史模型  环状模型  历史事件  王安石变法  模型  德国 
描述:史教学的效率,展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如图1)。
历史与传说之间:以何文渊传说为例
作者:邱国珍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传说  大传统  小传统  族群认同  历史记忆  何文渊 
描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警车开道”的历史气场
作者:宁稼雨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特权  警车  表现形式  气场  等级思想  历史  孔子  现代化社会  观念  周礼 
描述:得畅道,此曰“鸣锣开道”。如今,没有了鸣锣开道,却时常能看到警车开路,没有回避的虎头牌和皂隶,却出现了凶悍的警员和“靠边、让开”等尖厉的警车语言。 背后根深蒂固的特权文化 追根溯源,还是我们国家专制等级制度及其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观念使然。 西周取代殷商之后,推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其中最为完善的就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个制度明确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此前提下,最为显著的制度特征就是:所有的国家待遇和礼节均呈金字塔的形态,塔尖越高,等级越高,特权也就越大。比如天子吃饭才可以使用九鼎,诸侯可以使用七鼎,以此类推。 天子们不仅制定了这样等级分明的制度,而且还用什么“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之类的天命神秘观念为其等级特权制造神秘气氛。
触摸历史
作者:朱怡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名人  王安石  司马迁  范仲淹  梅花  岳阳楼记  史记  韵律  博爱  嬗变 
描述:轻触历史的扉页,追忆千年的古香。思绪穿过红尘,回到《史记》的厚重,回到《岳阳楼记》的超然,回到《梅花》的落寞。释卷,满室芳华。坚守之心的韵律一曲史家之绝唱诉尽了历代王朝的嬗变更迭;一首无韵之离骚写
建昌帮四制香附对小鼠痛经模型的影响
作者:胡律江 郭慧玲 胡志方 李淑雯 谢颖 金鑫 赵晓娟  来源:江西中医药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制香附  四制香附  建昌帮  建昌帮  有效部位  有效部位  痛经模型  痛经模型 
描述:体次数,与模型组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建昌帮四制法香附的镇痛作用优于生香附,且四制香附的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是治疗痛经的有效部位。
高考作文立论思维模型与实践(七):质疑立论思维
作者:徐江 陆希翠 赵欢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考作文  质疑思维  蔺相如  思维方法  王世贞  诚信  王安石  逆向思考  实践  否定 
描述:质疑立论思维概述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局长在茶馆里跟一老者下棋,正当难分难解之际,跑来一个小孩跟这位局长说:"快回家吧,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者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局长答:"是我儿子。"请问吵架的两人跟局长是什么关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作者:徐同钦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论王安石义利观的历史评价
作者:欧阳辉纯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义利观  道义论  功利论 
描述:级功利论、马克思主义功利论。如果说道义论是从传统"义"的角度来否定王安石的义利观,那么,功利论则是从"利"的角度来肯定。
中西历史巧合
作者:一再  来源:视野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元前  汤显祖  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  康熙皇帝  巧合  俄罗斯帝国  开创  东西方文化  世界 
描述: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史记》中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代。两者俱为东西方文化始源。二、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代,两人年龄只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三千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最大宗教之一——佛教。
北宋历史的悲剧
作者:张学伟  来源:四川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历史  王安石变法  显著特点  鼻涕  宋史  历史上  皇帝  司马光  拉车  定制 
描述:意。宋太宗怒而欲走,寇准上前,一把扯住他的衣角,把他拽回座位上,对他说;“哎!我还没有说完呢!”太宗不但不怪罪,反而当众夸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如此宽大之心,恐怕连今天的一些领导也赶不上。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平头百姓敢在领导面前提意见?当领导不愿意听,拂袖而去的时候,又有几个敢去扯他的衣角? 诚如《宋史》所言:“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而人才亦成盛矣”。北宋虽人才济济,可惜的是,“名将多而战功少”。从杨业、狄青,到后来的李纲、宗泽等,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但是,他们的战功在哪里呢?有几个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呢?历史上的文臣中,北宋的名臣最多。文学方面,仅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六位,其他如寇准、包拯、范仲淹、晏殊等,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名臣多而政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