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3)
报纸(48)
图书(14)
学位论文(10)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4)
地方文献 (29)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5)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4)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40)
2012(38)
2011(30)
2010(31)
2008(26)
2007(34)
2006(20)
2005(15)
2002(15)
1995(14)
按来源分组
历史学习(4)
抚州日报(3)
视野(2)
奋斗(1)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核地知与行(1)
上海土地(1)
观察与思考(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历史
作者:佩儿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二  历史  春秋时期  斧子  母亲  声音  王安石  舆论  曹操 
描述:儿"。王二小在河边砍树,不小心把铁斧掉进河里。他急得哭了起来。忽然,水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你掉的是金斧子吗?王二小对着水里喊:不是的!水里的声
历史深处的清明雨(节选)
作者:乔丽  来源:高中生之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明节  历史  杜牧  老人  行程  周礼  孔孟  家族  父母  行人 
描述:解读:清明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广为人知的,这要感谢杜牧。他在一千多年前,用寥寥28个字为"清明"画了一张标准像,从此,清明就是细雨纷纷、行人断魂的形象。作者从千年前的那场清明雨落笔,用丰富的想象还原了诗人当日的惆怅和悲凉。羁旅愁困,不能按时返家祭祖,游子在清明雨中怎能不断魂?
隐秘而盛开的历史:蒋韵《行走的年代》
作者:王德威  来源:书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十年代  行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小说  故事  历史  时代  汤显祖  辩证性  海子 
描述:以致最后把我
李刘保在石门高景区调研时强调挖掘文化底蕴彰显生态特色加快建
作者:暂无 来源:池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挖掘文化底蕴,彰显生态特色,加大投入,把石
鲁山县背孜乡高装故事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李翔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艺术特征  鲁山县  故事情节  河南省  表演  文化底蕴  平顶山  文化特色  历史悠久 
描述:中南部的主要城市,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其中,民间舞
琅琊览胜
作者:姚大明  来源:教育文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琅琊山  文化底蕴  欧阳修  历史文化名人  醉翁亭记  王阳明  王安石  韦应物  苏轼  拓荒者 
描述:人韦应物;有因《悯农》诗而家喻户晓的李绅;还有王禹偁、欧阳修、曾巩、苏轼、王安石、宋濂、王阳明……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宝鸡旅游文化品牌
作者:任永强 李鹏浩  来源:陕西发展和改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文化品牌  宝鸡市  文化优势  旅游  地方特点  文化底蕴  《周礼》 
描述: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宝鸡市文化底蕴厚重,影响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礼》、《周易》和记载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王安石:名高千载缘图强,后来谁与子争先
作者:暂无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初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国富民强  特立独行  文学史  文章  历史 
描述:,写下了辉煌悲壮的历史篇章!
哭笑不得的历史问答
作者:暂无 来源:故事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老师  历史课  王安石  欧阳修  诸葛亮  课堂气氛  下午  慈禧  恺撒 
描述:下午第一节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
逗你玩的歪历史
作者: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来源:文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司马光  王安石  母亲  鲁班  制造  父亲  政治  意见  王二 
描述:老的声音:孩子你掉的是金斧子吗?王二小对着水里喊:不是的!水里的声音又道:那你掉的是银斧子吗?二小又说不是。这时,水里浮起一个额头顶着一把铁斧,满脸是血的老神仙,郁闷地吼道:这么说砍伤我的真的是你个货喽! ◆却说那镇关西被三拳打死,其家人见鲁达扬长而去,哭哭啼啼将一纸状书呈至县衙,县内百姓更是议论纷纷,舆论矛头直指官吏仗势行凶。县令急得抓耳挠腮,师爷却不慌不忙,取来安民告示,挥毫写就七个大字:鲁达乃是临时工!舆论遂平。 摘自《博客天下》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