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是“蚍蜉”
-
作者:李荣先 南华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虫 蚂蚁 不完全变态 寿命 存活时间 文学作品 小时 东西 苏轼 毛泽东
-
描述:"我弯下腰去抱住它,本来以为轻松就起来了,结果我几乎听到我的腰‘卡嚓’一声……我怀里的郭小呆非常茫然地望着我,像是在看一只‘蜉蝣撼树’的蜉蝣。"这是《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一句话。
-
试论《南华真经新传》中的创新追求
-
作者:刘宣如 焦绪霞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雱 《南华真经新传》 新传 性
-
描述:从开篇出新、题解创新、制名新异、暗驳陈说等几个方面阐述王雱《南华真经新传》的创新层面,并以严谨的逻辑思路剖析了王雱在政治历史使命下对《庄子》道儒圆通、一道德、性释政治等几个方面的深层次创新及其原因。
-
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思想体系诠构
-
作者:沈明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雱 王雱 南华真经新传 南華真經新傳 宋代庄子诠释 宋代莊子詮釋
-
描述:來解莊之作的翹楚。 如此看來,毀詆《新傳》者,受中國長久以來「人格即文格」的思維影響,認為王雱人品既有瑕疵,《新傳》就算義理精闢,也不足為觀。然而,既然《新傳》義理可觀,站在現代學術的客觀立場,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單純從文本出發,試圖對《新傳》義理作分析與詮構,鄙棄主觀成見,豁顯《新傳》義理的精采處,並檢證孫應鰲、王弘和四庫館臣對《新傳》的讚譽是否如實。
前輩學者對《新傳》所作的研究,多傾向概略介紹,至於文本的全面爬梳與思維建構,則付之闕如。大陸學者對《新傳》的研究更是良莠不齊,甚至僅以《四庫》本《新傳》為底本,過度渲染發揮,不僅讓《新傳》整體面貌更顯模糊,也因為其過度詮釋、出於己意的論述,導致《新傳》義理在其筆下變得支離破碎。筆者以為,惟有將《四庫》本和《道藏》本互校,並鎖定書中關鍵詞,抽繹相關文獻,先釐清外在的文本結構與創作意圖,進而理解王雱思想背景的來源,方能根據關鍵詞建立《新傳》的思想體系。
第二章「《南華真經新傳》形式結構的內在理析」中,筆者試圖釐清王雱《新傳》的創作意圖與預設立場,從《新傳》中?沉王雱的自述之詞,分析他對莊子其人其書的論述,以檢證其撰作意圖和目的。《莊子》自郭象以來,便分為內、外、雜三篇,但《新傳》的文本形式結構卻只有標誌內篇,缺未標明「外篇」和「雜篇」,筆者因此大膽假設,《新傳》「外篇」缺漏的五篇中,首篇或有標誌「外篇」,但未標明「雜篇」,故或許王雱僅將《莊子》分為內、外二篇。因此,本章以此為出發點,將內七篇以外的篇章皆歸入外篇,再分別析論內、外二篇的形式結構。
第三章「《南華真經新傳》內在詮釋思維的承繼與開創」,分別從莊學史脈絡、王安石思想和《新傳》本身的詮解向度三方面,對王雱思想的承繼與開創,予以爬梳廓清。王雱明確批判郭象的逍遙義,因為郭象以為萬物只要適於自性,便皆可逍遙,和王雱以「道」為依歸的論點不合,基於逍遙遊乃是莊學的最高境界,為了建立自己的體系,王雱不得不解構影響甚久甚深的郭象之說。成玄英對於《莊子》書中的「心」,有「成心」和「靈臺之心」兩種說法,若據成氏之說,則莊子是將心區分為二,其一要極力避免防止,另一則為通達大道的入徑。王雱則不然,他以為「心」即人之主體,所以「成心」是挺立主體,並無貶義,藉此凸顯「心」的作用。自郭象以性分之說解《莊》,唐代成玄英以心性之學疏《莊子注》,在宋代以前,以心性之學解《莊》已是一種趨向。王雱深受王安石性命道德之學的影響,於是將道德性命之學導入《新傳》,豐富了莊學義理詮釋的面貌。王雱吸納父親王安石的學說,表現在裁削王安石文章,作為《莊子》文句的解釋;以王安石「道一」的宇宙論,作為《新傳》「道論」的骨幹;援用父親的性命之學,作為《新傳》道德性命之學的基本論述。詮解向度是江師淑君提出的概念,淑君師從分析宋代老學,發現宋代學者在詮釋《老子》時,會援引儒家經典、佛教經典或概念,藉以達到比附或會通的效果,本章則逕自稱為「詮釋取向」,即詮釋文本時取用的詮解向度。王雱在詮釋《莊子》時,除了以莊解莊之外,還援引儒家經典來詮解,主要有《易傳》、《論語》和《孟子》;援引佛教典籍和概念中,以「真空妙有」一詞被引用次數最多,並以此比附「道」;《新傳》亦援引《老子》,《老子》關於「道體」的描述最常被引用。詮釋取向因為是援引文本以外的典籍,思維體系可能有共法之處,但彼此之間多不相應,因此常會造成義理的滑失,《新傳》在引儒解莊和援佛入莊二方面,都有義理滑失的問題。
第四章「《南華真經新傳》的思想體系」,以「道」、「聖人」、「性命」和「治世」四組重要概念為主,將相關的文獻予以歸納、分析、綜合,試圖建構《新傳》的思想體系架構。「道」是《新傳》的形上依歸,具有整全為一、真空妙有的特性,是人與萬物形體、性命的根源,因此就其根源性來說,人和萬物是「同根」的,也就是根源性一致。既然「道」是形上根源,性命亦從「道」所生,則性命的本質自然和「道」相同,人要保持其性命,也要向「道」學習和復歸。教化人民,讓人民瞭解「道」的真實面貌和內在意涵的,便是「聖人」的職志。聖人擁有至人和真人的境界,不過聖人可以教化天下百姓、進行外王事業,這是至人和真人所不能的。聖人是啟發天下百姓性命,使其復歸「道」的關鍵人物,也是唯一擁有治世權力的人。性命是「道」賦予萬物的,但人因為被外物所引誘,迷失本心,結果導致性命被遮蔽,淪為被物所役、沉迷異學的人,無法復歸於本初性命;聖人則救治天下之民的失性,使復歸於靜。救治失性的方法,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工夫修養,惟有循序漸進,先窮知天道之理,恪盡本性之靜與才用,方能達至天命,與道為一。治世之方,必須教化有序,王雱據王安石之說,認為必須依序使人民明白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九種事物的內涵,如此才能施與賞罰;其次,聖人所有的作為都是有為,但最終必須化去有為之跡,達到無為,才能算是臻至至妙,治世之業也才真正完成。
-
水漫金山寺
-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水漫金山寺
-
“水漫金山寺”
-
作者:邱爽 来源:儿童时代(中高年级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水漫金山寺”
-
水漫金山寺
-
作者:王方权 来源:棋艺(象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先胜 注释 编辑 四平 阴门 五四 气口
-
描述:水漫金山寺
-
《南华真经》注疏群体的“雅”“俗”音乐美学观浅探
-
作者:李雄燕 来源:大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美学观 庄子 成玄英 陈景元 美学主张 宋代 审美主张 注解 注疏 真经
-
描述: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尽管《庄子》提到了"俗"文艺审美主张,但在音乐上,却是主张崇雅抑俗的。
-
世界水漫金山寺
-
作者:暂无 来源:宁波大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世界水漫金山寺
-
正觉寺开门
-
作者:暂无 来源: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正觉寺开门
-
圆明园正觉寺
-
作者:暂无 来源:遵义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圆明园正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