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
-
作者:陈仓 来源:法治与社会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北宋
-
描述: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新法被废后忧愤而死.穿越时空隧道,审视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变法失败的一些主要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
坚持到底
-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读书 放弃 坚持 写作 政治家 改革成功 文学家 思想家
-
描述:坚持到底
-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
作者:侯书华 来源:中学教与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家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北宋 11世纪 初中 历史教学 教学参考
-
描述: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
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
作者:李华瑞 来源:史学集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 20世纪80年代 士大夫 矛盾运动 社会变革 社会历史背景 阶级斗争学说 矛盾发展 必然结果
-
描述:常热烈。还在相互论难中迸发出不少智慧火花,提高和升华了理论认识。争鸣议论的热点主要是: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包括唯物史观、文化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例如唐宋变革、文明冲突与中华多元一体、思想与社会的互动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等等。与会者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突破了“五朵金花”之类的单调理论范式,在具体深入的断代研究和专门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倘若仅仅满足于断代或专门的具体研究,局限性较大。只有具体研究与基本问题探讨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才能积极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繁荣。现将与会专家的代表性论说荟萃如下,以飨同好,以飨读者。
-
对课标教材中《北宋文官像》的疑惑
-
作者:丁要贤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官 北宋 课标教材 王安石变法 第1课时 教科书 新课标 人教社 武官 历史
-
描述:在讲授人教社新课标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时,我对其中的一幅插图《北宋文官像》(P55,见左图)产生了疑惑。图像并不清楚,我不能作肯定的判断,但图中的官员似乎手拄宝剑
-
考点9 北宋的政治
-
作者:郭东辉 来源:新高考(政治历史地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北宋初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贫积弱 北宋中期 土地兼并 失败原因 社会危机 藩镇割据 科举制度
-
描述: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4)和战并存的民族关系。北宋同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和金之间有战有和,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
荣辱兹事大矣
-
作者:忻文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盐铁论》 中华民族 荣辱观 羞耻心 思想家 文学家 政治家 王安石
-
描述: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而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者: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耻”者: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这八个方面,以前者为荣,以后者为耻,有破有立,泾渭分明。其中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
-
王安石四六研究
-
作者:施懿超 来源: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派 苏轼派 王安石四六
-
描述:宋四六在北宋大致发展为两派,即王安石派和苏轼派。“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四六特色的具体分析,认为王安石四六和欧阳修、苏轼四六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四六
-
刘挚与北宋中后期的党争研究
-
作者:张欣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刘挚 党争 朔党 王安石变法
-
描述:派的打击,被罢去御史之职,刘挚反对新法,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与变法派的明显不同,还包括地域(南北经济差别)、职业操守、意气之争等因素。刘挚作为反对变法的强硬分子,为“元祐更化”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本人也一路攀升,担任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期间,元祐党内部出现分裂,不但形成朔、蜀、洛党的纷争,更有宰执与台谏之间的冲突,而刘挚一再为台谏撑腰,被视为朔党领袖,后因朋党嫌疑而落职。朋党在传统政治观念中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刘挚却因坚持君子和小人之辨而在行动中体现出党同伐异的倾向,从而被视为朋党。本文还对刘挚在党争中存在的观念与行为的反差现象进行了分析。
-
知制诰——北宋朝廷的文字秘书
-
作者:李廷海 来源:秘书工作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文人 朝廷 皇帝 文字 公文质量 王安石 公文写作 宰相 选拔 韩琦
-
描述:公文是国家机关运转的载体,公文质量是衡量一个时代文化水平的标尺.汉代王充说:"国无强文,德暗不彰".南北朝时刘勰作<文心雕龙>称,"王言之大,动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