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27)
学位论文(43)
报纸(33)
图书(26)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11)
才乡教育 (10)
地方文献 (7)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2(58)
2011(50)
2009(52)
2007(39)
2005(24)
2002(27)
2000(16)
1997(16)
1996(22)
按来源分组
其它(52)
江西教育(9)
江西社会科学(9)
中州今古(5)
学苑教育(5)
百花文艺出版社(4)
文史杂志(2)
新华月报(上半月)(1)
农村发展论丛(1)
高校理论战线(1)
陆九渊办书院
作者:吴定安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书院  南宋  教育家  教育思想  勤工俭学  集资办学 
描述:陆九渊办书院
北宋居士诗研究
作者:昝红霞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居士  北宋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陈师道 
描述:绪论探讨了三方面的问题:“居士”具有儒家和佛教两个基本文化渊源,后者中的《维摩诘经》对居士概念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居士的人生特点包括能很好地处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调整世间与出世间的生活,以及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坚定的人生信仰;居士诗歌
王安石新政与北宋衰亡
作者:王松奇  来源:中国财经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王安石  新政  北宋  青苗法  外族入侵  市易法  均输法  方田均税法  国家干预主义  意识形态色彩 
描述:历史是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在某些时刻,所谓英雄就是那些已摒 弃了意识形态色彩和世俗褒贬含义 的、能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物。显然,这里所说的“重大影响” 有两重含义:一是推进历史,一是将 历史拉向倒退。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 多年历史中,这样的“英雄”出现了 很多很多。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个。$$
台谏、舆论与北宋改革的命运
作者:王世农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台谏制度  舆论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描述:,在北宋权力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北宋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北宋)
作者:李致忠  来源:文献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经  编纂出版  直斋书录解题  宋代  北宋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库全书总目  宋神宗  宋敏求  乐史 
描述:一卷。"(《玉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乐史氏《太平寰宇记》进书表曰:"臣闻,四海同风,九州共贯,若非圣人握机蹈杼,织成天下,何以逮此?自唐之季,率土缠兵,裂
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古文家为中心
作者:方笑一  来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开  “一道德”  石介  王安石  学术  文学观念  孙复  古文家  北宋  孔子 
描述:北宋学术一元化暗流与实用文学观——以古文家为中心
朱熹与“鹅湖之会”
作者:邹自振  来源:福建乡土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鹅湖  朱熹  铅山县  学术争论  书院  南平市区  吕祖谦  中国学术思想史  福建 
描述:山下,后人称此院为"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初,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陆九渊及其季兄陆九龄在鹅湖寺举行了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找到了生花笔
作者:张永泰  来源:聪明泉(少儿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开元天宝  书院  临川  行李  翰林  笔头  家乡  李白  写文章 
描述: 王安石二十岁那年,背负书籍、行李,从家乡临川,到宜黄鹿风翰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某夜李白梦见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
翰林学士与北宋熙宁变法
作者:唐春生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翰林学士  熙宁变法  王安石  司马光 
描述:卿、曾布、元绛、邓绾等人 ;另一派则反对变法 ,翰林学士司马光为其代表 ,其他主要人物尚有范镇、滕甫、郑獬、吴充、吕公著、杨绘、韩维等人。两大阵营政争的结果 ,守旧派落下风。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后 ,其阵营中的翰林学士也出现分化 ,对熙宁变法产生过严重的消极影响 ;至其第二次为相 ,翰林学士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很有限。
曾布与北宋后期党争
作者:熊鸣琴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布  曾布  北宋后期党争  北宋后期党争  曾氏家族  曾氏家族  文人  文人 
描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全面考察曾布:(一)、曾布与他的家族;(二)、文人曾布;(三)、曾布与北宋后期的党争。其中,曾布与党争的关系是考察主体,旨在将党争与人物相结合,达到从党争看个人,从个人看党争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