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8)
报纸(17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6)
地方文献 (26)
地方风物 (12)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67)
2013(35)
2010(33)
2007(16)
2006(23)
2005(9)
2000(9)
1999(9)
1998(4)
1995(7)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成人教育(2)
史学史研究(1)
青年文学家(1)
祖国(建设版)(1)
名作欣赏(1)
科学中国人(1)
中国人民教师(1)
晋东南师专学报(1)
文史杂志(1)
江西教育科研(1)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作者:孟丽菊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古代书院  白鹿洞书院  学术研究  书院教学  陆九渊  考课  质疑问难  学习兴趣  启示 
描述:书院是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封建时期的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起过重要作用。书院的历史如果从南唐元四年(940年)算起,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改制(废弃)为止,共经历了960余年,其间跨越宋、...
以数记言——中国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姜桂芳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记言  有效的教学  《周礼》  治国思想  《洪范》  “数”  《孙子》  二十八宿  百官 
描述:,此乃地理之常数;“五脏”、“六腑”、“六淫”、“七情”、“四伤”、“五科”、“七事”、“七表”、“八里”、“九道”、“十二藏”,此乃医学之常数;“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族”、“三变”、“四教”、“四恶”、“四美”、“六蔽”、“九思”,此乃修身之常数;“五事”、“七计”、“三胜”、“三势”、“三权”、“四治”、“六
物理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应用
作者:张李英  来源:晋东南师专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灵活性  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描述:物理教学的最佳效果应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应用
学法改革应是成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
作者:高艳华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成人教育  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高校  教学改革 
描述: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结合。任何教育都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需要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努力。如果只有教的积极性和教的改革,没有学的积极性和学的改革,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受到制约
历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例析
作者:张秋芝  来源:中国人民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能力培养  读书指导  师范院校  教学内容  启发式教学  北宋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描述: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采用适合学科特点的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和讲解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实现。[著者文摘]
东风“猛士”创新先锋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中国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新  东风集团  汽车  黄松 
描述:暮色苍茫中,大青山静静地俯卧,狼烟战火,金戈铁马随之而来的是质朴。它是一条脊梁.贯穿历史与未来.横亘在西北的旷野中……[第一段]
论晏几道对令词的创新
作者:许金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山词  伤心  创新  技巧独特 
描述:晏几道词局限于小令,题材、意象也被前人熟用,但仍能以“伤心”之作在词史获得一席之地。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晏几道对令词的表现手法作了大胆的创新,在描述人情物态、抒情写意方面有其独到高超之处。这种创新给人以
推动创新应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命题
作者:巴特尔  来源:祖国(建设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新  新闻报道  基本命题 
描述:创新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命题。本文对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川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与创新
作者:黄振华 李华 李惠惠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网络传播平台  建设  创新 
描述::明确临川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对策三:进一步扩大数量和广度;对策四:创建高质量的文化网站;对策五:加快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策六进一步加强对临川文化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
刘大年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创新问题的思考
作者:洪认清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大年  马克思主义史学  创新 
描述:学子以创新的姿态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扬光大。刘大年的这些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推进史学创新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