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的荐贤、徵聘与士人的出处考虑:以邓元锡为例
-
作者:刘勇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邓元锡 许孚远 科举 荐举 出处 晚明
-
描述:的选拔和任用分离开来,把荐举贤能之士和个人出仕仅仅定位在荣誉性、象徵性的层面。
-
周礼全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纪念周先生90周年诞辰
-
作者:张晓君 张璐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全 哲学 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 逻辑史
-
描述:真理,倡导学术批评。周先生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由他亲自执笔、主编,于1994年出版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这部力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提出了一个包括意义、语境、隐涵和预设等为主体骨干的语言逻辑体系,描述了一种成功交际的理论和一个语言交际图式。
-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柳永与晏几道爱情词的共通之处
-
作者:沈美君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晏几道 爱情词 外在差异 相通之处 婉约之美 缠绵真挚 赤子之心
-
描述:柳永和晏几道皆工于言情,二人的爱情词作在多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然而,细品柳晏情词,不难体会出其内在精神气质,情感态度及其中透露出的词人心性方面存在相同相通之处。
-
入则恳恳 出则谦谦: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妙引诗词
-
作者:陈家武 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 高中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言 总理 释义 王安石 春秋 黄石公 记者 出处 海峡两岸 生命
-
描述:松套。‘入则恳恳
-
王安石政治哲学研究
-
作者:毕明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三代”理想 成性 法度
-
描述:帝三代”。北宋古文运动和义理之学的兴起是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古文的倡导者,还是义理之学的倡导者,他们倡导古文和义理之学都意在重建儒家理想的“三代”社会秩序。王安石的“三代”理想是重建儒家理想的伦理道德社会。概括来说,王安石心中的“三代”社会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它是一个以德性为基础的等级制社会,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具有强烈的精英政治倾向;其二,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从这一点来看,王安石是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王安石始终以“生”言“性”,这使得其思想内部形成了张力,正是这种内在张力推动王安石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王安石的这一人性观是其“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而且体现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在王安石看来,天赋的人性有善有恶,并不完善、完美,君主、政府和国家的作用和职责在于“辅相天地以理万物”,即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民“得性”、“成性”。王安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的责任在于“成民之性”,即认为君主、政府和国家只有在促进人性完善的情况下,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即认为善或好的政府、国家和社会应是能够实现人性的政府、国家和社会。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以择术为始”,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首先明确治国的指导思想。王安石认为“唐太宗所知不远”、“每事当以尧、舜为法”,显然其在取法唐太宗还是取法尧、舜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其变法目标不在于致富强,而在于实现儒家“三代”政治理想,其所择之术是“儒术”,其变法也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变法。王安石以“变风俗”为“方今所急”,以创建良好的社会风俗改善民德为施政的首要着眼点和目标,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王安石所言“立法度”,是指重建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各项“三代”制度,其“法度”绝非刑法、刑律、刑名之意。王安石理财的目的在于首先解决民生问题,进而实现“王道”,即“三代”政治理想。王安石当政首先特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根本原因在于“富之”是“善之”的前提,是“王道之始”,是实现其“三代”政治理想的起点。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在个人行为准则选择方面,王安石无疑坚持的是孔、孟儒家精神,即以义为行为准则,而非以利为行为准则。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要求神宗皇帝“但当论利害”、“当先校利害”,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指导行为的准则,这是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现实主义之一面。此外,与孔、孟、程、朱相较,王安石义利之辨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对分配正义问题的重视。孟子的王霸之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力”与“以德”之辨,一是“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孟子“性之”、“身之”与“假之”之辨即二程、朱熹所强调的帝王“初心”之辨、“心术”之辨、诚伪之辨。在帝王“心术”之辨方面,王安石王霸之辨与程朱王霸之辨基本相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安石王霸之辨中找不到孟子“以力”与“以德”之辨的任何痕迹,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王安石更是倾向于“以力”而非“以德”的强权政治法则,这是王安石王霸之辨与孟子、程朱王霸之辨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王安石政治现实主义的集中展现。历史上的灾异谴告说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绝对皇权,而“天变不足畏”则意味着对天之权威的直接否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主张不受限制的绝对皇权。王安石思想中的皇权处处受到天的限制与约束,也可以说王安石对天与帝王之关系的种种论述,都意在用天的权威限制、约束帝王的权力和行为。从王安石思想中天与皇权之关系的角度看,王安石不太可能向宋神宗进“天变不足畏”之言,也没有所谓的“天变不足畏”之精神。重建“三代”秩序是王安石、张载和二程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不过他们对“三代”的理解却存在一定差异。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进而使人人都无私无我,人人都有“民胞物与”之心的万世太平社会。张载的“天”或“太虚”之学为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张载相似,二程理想的“三代”社会也是人人视人如己,视万物为一体的“大同”世界。二程关于“理”、“性”的论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为其大同“三代”理想作理论上的论证,为其大同“三代”理想建立理论基础。王安石与理学家们的“三代”虽都是儒家道德理想国,但王安石没有二程、张载所具有的“大同”社会理想,更没有为这种“大同”理想建立理论基础。
-
王安石新学哲学的创立
-
作者:张立文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太极 道 性命 新故相除
-
描述:乐结合并当于理的情之发动;再次,王安石提出新故相除说,不仅明确万物运动变化的趋势,亦是其变法的理论支撑。王安石的性命之理、道德之意为理体学的开创起着推动的作用,其《三经新义》亦开出转训诂之学为义理之学的先风。
-
周礼的管理哲学:性情和中庸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理哲学 人性因素 中庸 周礼 性情 人性假设 子思 中国古代 管理思想 礼治思想
-
描述:,它存在着却不外露。外露的,是人性的表现方式——情。外物作用
-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 心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
-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
作者:余品华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
描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
真理与意識:从佛性論争到朱陸異同的二种哲学類型
-
作者:林镇国 来源: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 心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
描述:世紀以降宋明新儒學的問題意識,特別是心學與理學的對立發展。此論爭的哲學問題首度被法寶和慧沼表述為心與理之同一或差異的問題,也就是後來宋明理學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種形上學之爭的問題。從結論上來說,奘傳唯識學(慧沼)和程朱理學主張心理二分,而如來藏思想(法寶)和陸王心學則主張心即理,彼此之間既有歷史的連續性,也顯示出哲學類型的普遍性。本文結論時,將試圖從現象學的視角,特別是從胡賽爾到海德格的發展,重新照明主導千年東亞哲學的二種哲學類型義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