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兵器的轻重”到“中西的贯通”
-
作者:王德先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钟书 王安石 《说唐》 兵器 《荷花淀》 阅读中 想象与联想 亚里斯多德 司马迁 项羽本纪
-
描述:从“兵器的轻重”到“中西的贯通”
-
青铜兵器的代表戈
-
作者:王俊奇 来源:中华武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石器 兵器 青铜 《周礼》 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 早期发展 生产工具 定居生活 有效部位
-
描述:先从戈的形制来谈戈的早期发展。戈包括长柄(柲)和横装的戈头,戈头又由锋、刃、援、胡等组成,此外还有装柲用的“内”。据《周礼·冶氏职》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这就是说,内长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那么戈柲(柄)又有多长呢?郑司农曰:“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依周朝铜尺,一尺折合现代0.231米,六尺折
-
论《周礼‧考工记》兵器词语系统的特徵
-
作者:李亚明 来源:弘光人文社会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记 兵器 词语系统
-
描述: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由此形 成词语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
《考工记》兵器疏證
-
作者:顧莉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考工記 周禮正義 兵器新證 考古出土實物
-
描述:的实物,就能一目了然;相应地,因时代久远很多无法命名的出土实物可以在古代文献找到依据。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考工记》的兵器部份进行概括和梳理。根据传统分类方法,把兵器分成
-
《周礼·考工记》中的兵器质量管理
-
作者:邹依仁 胡焕绩 来源:中国质量管理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周礼·考工记》中的兵器质量管理
-
秦俑三号坑性质刍论
-
作者:张仲立 来源:文博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俑 俑坑 性质 礼仪制度 战斗队形 建筑布局 祭祀对象 周礼 指挥机构 兵器
-
描述:排列,与战斗队形判然有别,又出有礼仪性兵器铜殳,显然是一个
-
秦俑坑年代考辨--与陈景元同志商榷
-
作者:张占民 何欣云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俑 俑坑 兵器 陈景元 年代考 秦始皇 武士 辎重车 斧钺 战车
-
描述:取拆字的方法,把一
-
古代的“刑”与“赎刑”
-
作者:斯维至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 征伐 周礼 司寇 货币 郭沫若 体罚 铜器 兵器 个人
-
描述: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朴,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
-
干·戈·矛·槊·戟
-
作者:张茂卉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兵器 说文 考工记 周礼 再使用 辛弃疾 直刺 白居易 赤壁之战 三者关系
-
描述:“干、戈、矛、槊、戟”都是古代的兵器, 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干,一种抵挡刀剑的兵器。《尔雅·释言》:“干,扦也。”又称盾或橹。古时关东称干,关西称盾;小者称干,大者称橹。《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
-
释hua
-
作者:唐志凯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降神 《周礼 兵器 天官 形声字 质剂 汉礼 文王 王国维
-
描述:。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意近似又有不甚妥当之处。古代“踝”有时与“胫”通。《论语》疏说:“《释名·释形体》:‘胚,茎也,直而长,似物茎也。胫是人股之名。此云脚胫者,谓胫下之近脚者也。”汉人跪与坐,“皆膝着于席”,类似今日本人的习惯,腿是弯曲的,而其他部族则不是这样。“踝”既然与“腔”通,而“■”义与“踝”有关,因而这里的“■”。应是直腿之人,即战争中俘获的外族奴隶。“侯易者■二百家剂”,全句的意思应当是“王赐井侯■衣外族奴隶二百家的券书”。 第一、“阶”与“击”有关。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句话: “原壤夷俟。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