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9)
学位论文(3)
报纸(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
地方文献 (3)
才乡教育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3(2)
2012(4)
2011(4)
2010(2)
2008(3)
2007(5)
2006(1)
2004(4)
199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艺术教育(2)
当代广西(1)
贵州日报(1)
音乐生活(1)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
名作欣赏(1)
北京党史(1)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中国人才(1)
“至诚恻怛”与“任理无情”:王安石政治哲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作者:郭萍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至诚恻怛  至诚恻怛  任理无情  任理无情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张力  张力 
描述:巨大的张力。王安石以兼取儒道的立场提出其政治理论,并最终以自然天道作为最高宪纲,这虽遭到理学家的批判,但也为理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背景,且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成为宋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邹山虎:偏向“虎山”行
作者:张力 王青峰  来源:中国人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告经营  大众日报  广告主  市场经营  广告业务  报业集团  经营业绩  土地拍卖  客户  偏向 
描述:美国广告业巨头罗伯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广告经营如同在虎山寻宝”。其意不言而喻。原济南军区总医院正团职政治协理员邹山虎,2002年9月转业到山东大众报业集用后,勇做一个虎山寻宝人,他放弃组织为其安排的机关工作,主动要求到大众日报广告经营一线创业。和广告业从未沾过边的邹山虎,凭着25年军旅生
管仲法制思想研究
作者:张力 刘运亚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仲  法制思想  周礼 
描述:研究管仲的法制思想应以《左传》、《国语》所记为基本依据,再参照《管子》经言部分来进行。“以法治国”的法制观念,礼法并重的法制原则,“令顺民心”、“且怀且威”的法制指导思想是构成管仲法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抗战前后北平地下斗争回忆
作者:张力 杨问陶  来源:北京党史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平  地下斗争  国民党  晋察冀  杨炳  张力  车站  日本投降  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 
描述:职员杨问陶、张毅石、杨炳文等四人。该信中称:该四人遵于职守,人格高尚,以前系积极抗日分子,以后即主张民主,拥护和平者,并未曾有违反社会治安之行动。"
包恢诗论之意境论浅探
作者:郭瑞芳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境  张力  超越性 
描述:包恢继承了唐宋意境论中关于意境的张力与超越性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突出了意境浑然一体的特点。第二,以"汪洋澹泊"为意境的特点,把意境归纳为犹如"造化之未发"与犹如"造化之已发
《牡丹亭》的戏剧张力
作者:张倩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张力  戏剧张力  象征性  象征性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
柔软的张力 诗性的表达
作者:欧阳彩蓉 彭毅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兰迪  平凡  诗意  张性 
描述:文章简要阐释了20世纪意大利杰出艺术家莫兰迪的艺术观念及表现技法,从艺术作品独特观看方式的介入、朴素的表现题材和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加以论述。
蜗牛的笑
作者:王瑞祥 贾敏  来源:音乐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蜗牛  黄鹤  猴子  充满  烦恼 
描述:蜗牛的笑
包恢诗论研究
作者:郭瑞芳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境  理学  道家思想  张力  超越性 
描述:诗人修养论得以发展。包恢继承了前人“有感 而发”的创作发生论,并补充了“代天立言”式的创作缘起。在两种 创作缘起的论述过程中,表现了对诗歌形式之美与情感之真的双重关 注。此外,他突破传统的“养气论”,从“理”、“志”、“真”、“自作 主宰”四个方面全方位讨论了诗人的修养问题,为诗人提高人生境界 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包恢诗论以其全面性和深刻性为中国诗论做出了一定贡献。他的 诗论从头到尾都贯穿着理学思想背景,其中,创作论部也明显流露出 道家思想的痕迹。因此,包恢诗论为中国诗论做出的贡献间接反映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特别是理学思想对中国诗论产生的积极影响。 同时,包恢诗论与严羽、元好问诗论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其相似一 方面流露出理学的共同影响,一方面展示了当时的诗学发展趋势,即: 在意境的营造问题上,宋代诗论的关注重心由如何实现诗之工巧转向 如何使诗由工入妙。 总的来说,包恢诗论对于反思理学思想对中国文论的意义,确立 本土文化在意境论诞生中的地位以及理解宋代诗学的发展趋势都有 积极的意义。
狂欢与悲情:论《牡丹亭》的戏剧张力
作者:张倩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狂欢  悲情  戏剧张力 
描述:狂欢与悲情:论《牡丹亭》的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