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6)
报纸(133)
图书(5)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7)
地方风物 (16)
非遗保护 (13)
地方文献 (11)
宗教集要 (6)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21)
2012(30)
2011(24)
2010(13)
2009(13)
2007(15)
2005(7)
2002(7)
1998(1)
1988(3)
按来源分组
才智(1)
当代法学(1)
江淮法治(1)
文学教育(上半月)(1)
中国报道(1)
电影评介(1)
规划师(1)
贵图学刊(1)
青春岁月(1)
文史月刊(学术)(1)
叶朗对谈白先勇 保护昆曲就像保护青铜器
作者:何流  来源:中国报道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白先勇  青铜器  保护  大学生  北大  传统文化  牡丹亭  教学生  公选课 
描述:昆曲欣赏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建立昆曲艺术档案等工作,为昆曲文化保护和传承扎下根、种下苗。2011年4月1日,两个久违的朋友在春天的燕园相聚,不知不觉就聊了一下午,主题当然是昆曲
遂昌
作者:李曙白  来源:散文诗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遂昌  汤显祖  戏剧家  昆剧  原创  浙西  山城  土地  播种 
描述:在《牡丹亭》原创地看昆剧《牡丹亭》浙西山城遂昌,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在这儿当过五年县令。也正是在这儿,他写下了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
作者:张炜生  来源:文史月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敏于  孔子  周礼  周王  太庙  先祖  考察  铜铸  台阶  封条 
描述:孔子一生,崇尚周礼。一次,他考察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铜人的嘴上被贴了三道封条。孔子绕着这个铜人仔细查看,发现铜人背面刻着这么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是说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
“山城摘星”的与思:□本报记者 黄希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谈判的主战场———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海拔达3000米~4100米,一到夜间,盘绕在山间的街道灯火通明,就像天上的银河,蔚为壮观。看到这一幕,玻星项目组成员都会想起一部老电影《三进山城》。而他们也把自己的出访之行戏称为“山城摘星”。 山城之行虽有波折,却也收获颇丰。当被问到此次经历的心得与体会时,
,且伴,且珍惜:沧浪亭记游
作者:孙卓航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深远影响  文化品位  青少年  牡丹亭  苏州园林  对联  读书  迫切性  暑假  作者 
描述:2010年暑假。辰时,沧浪亭。"妈妈,给你照张相。"我把妈妈拉到一个花瓶形的门边,"这张美其名曰——美人倚瓶。"
陕北马头山道教真身(肉身)泥塑像搬迁及保护研究
作者:马琳燕 周伟强 齐扬  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身泥塑  真身泥塑  保护修复  保护修复  预加固  预加固  搬迁  搬迁  环十二烷  环十二烷 
描述:陕西马头山道教真身泥塑造像是以其身体为主,加入麦秸作局部支撑,裹布上泥而成,十分脆弱,急需搬迁和保护。为此,采用环十二烷预加固、贴布紧固及其底边托换等技术对真身造像进行了临时加固,圆满地完成了搬迁
普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研究
作者:钟鸣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褪黑素  复张性肺水肿  氧化性损伤  单肺通气  保护性通气  肺泡灌洗 
描述:和重力依赖侧在OLV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使得两侧肺承受更小的损伤,以降低术后ARDs/ALI的发生率。第一部分褪黑素对复张性肺水肿的保护作用[目的]肺不张后快速复张会产生复张性肺水肿
没有绳索保护 只靠一对冰镐 瑞士登山家就是这么玩命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时报讯 仅仅靠着一对冰镐,没有其他任何攀冰和保护工具,来自瑞士的35岁登山家乌里·斯特克登上了海拔1000多米的雪山。 “我热爱这种自由而又单纯的攀岩,不受任何绳索的控制。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作者:王旭生   来源:辽源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新闻监督的公共性应是刑法保护的重要法益
作者:李瑾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监督  刑法保护  公共性  刑事强制措施  新闻记者  新闻报道  法益  采访  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 
描述:近年来,记者采访遭遇人身攻击或事后报复,甚至因撰写新闻报道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事时有发生。记者的执业环境似乎变得有些"凶险"。危险信号:以刑事手段处理未经查实的言论2010年7月,《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不幸成为"记者被通缉"这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