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为何不能圆:试从《半生》与《啼笑因缘》里顾曼桢和沈凤喜
作者:王慧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命运  命运  悲剧  悲剧  出路  出路 
描述:即如风,来也是,去也是。已得是,未得亦是。曼桢与凤喜都没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终究只能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回忆。但是她们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命运为何会走向同一种结局,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心中有
作者:星云  来源:大众文艺:上半月(快活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禅师  文学家    金山寺  打坐 
描述: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和金山寺的印了元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打坐参禅。 一天,苏东坡和印禅师一起打坐。一炷香坐下来,苏东坡觉得身心舒畅,于是问印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苏东坡与
作者:吴言生  来源:经典阅读·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长江北岸  金山寺  任职 
描述:苏东坡在长江北岸的瓜洲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印禅师时常过往。
苏东坡给印祝寿
作者:暂无 来源:新课程(简明作文)(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祝寿  “唐宋八大家”  趣闻轶事  金山寺  禅师 
描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印则是一位擅长诗词的僧人,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过往甚密而产生许多趣闻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去金山寺给老友印禅师祝寿,席间,即兴为
古代儒者的“反”与“亲”纠结:以李觏为例
作者:陈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关系  关系 
描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与"亲"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
解读秦观诗歌:以禅诗歌为例
作者:田泳锦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观诗  诗歌语言  诗歌创作    王安石  佛教  不同角度  苏轼  淮海  诗与禅 
描述:歌语言柔美、善于抒情的特质。从总体观照的层面看,秦观诗歌确实有别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宋诗风格。但从秦观各个时期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考证,结论却大不相同。
沽上缘我和刘绍棠的一面
作者:暂无 来源:中老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文玉 1996年,我和安迅、刘金泉二先生合著《劝业史话》一书,百花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倪斯霆先生请冯骥才先生题写了书名。责编刘国玺、李素文二先生认为,最好请一位比较了解天津文化且有相当影响的文化名人为本书写个序言,他们想烦请刘绍棠先生来写,对此,我们当然极表赞成。经出版社联系,刘先生竟然很
清代“诗”吴嵩粱诗学观摭谈
作者:李华 徐国华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吴嵩梁  诗话 
描述:吴嵩梁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昊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
清代“诗”吴嵩梁诗学观摭谈
作者:李华 徐国华  来源: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代  吴嵩梁  诗话 
描述:吴嵩粱是清嘉庆、道光时期诗坛名家,时有“诗”之誉。吴氏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所作的《石溪舫诗话》与一些论诗诗中。吴氏的诗学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本体论——注重诗家人品才气和创作论——注重学诗门径与诗歌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变法
作者:李华瑞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免役法  免役法  反变法派  反变法派  士大夫  士大夫  宋神宗  宋神宗  熙宁  熙宁  东明县  东明县  司马光  司马光  云遮  云遮  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 
描述:熙宁三年底至四年八月,免役法在开封府畿县试行。熙宁四年五月十四日,宰相王安石的府第门前突然人声鼎沸,约有一千多来自东明县的民众控告官府不依规定提高户等征收免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