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2)
报纸(760)
学位论文(179)
图书(146)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442)
地方文献 (147)
非遗保护 (16)
宗教集要 (15)
文化溯源 (6)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5)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434)
2012(533)
2011(543)
2010(529)
2009(478)
2006(346)
2005(262)
1999(208)
1996(232)
1979(36)
按来源分组
其它(246)
文教资料(16)
长寿(10)
中华书局(2)
共产党员:下半月(1)
希望月报(1)
中国医疗保险(1)
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领导科学论坛(1)
王安石诗词从政个性
作者:刘运玺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评价一个历史事件,考察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人性角度的分析。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了解一个人的性情,诗词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留名后世,以“熙宁变法”彪炳史册
其介如石——论王安石刚硬的个性
作者:吴智勇 吴青岚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个性 
描述:王安石刚硬的个性表现为他的执着、倔强、耿介、落落寡合、不事享乐、不慕虚荣、不谋私利。个性刚硬的王安石也有丰富的情感。这使他的道德操守在同时代人中具有良好的口碑,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改革事业
王安石个性与熙宁变法
作者:徐东霞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个性  个性  熙宁变法  熙宁变法 
描述:,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素质成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并对其进程和成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此后北宋的社会发展甚至南宋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湖阴先生壁》  古代文学  诗词  王安石 
描述: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现行职工医保缴费年限政策应保持稳定
作者:王安石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年限  年限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医保  医保  城镇职工  城镇职工  政策规定  政策规定  稳定  稳定  重庆市  重庆市  统筹基金  统筹基金  实施  实施 
描述:据我了解,尽管国家一直没有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作出统一的政策规定,但许多地方自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制度以来,已经确定了缴费年限。
个性决定成就
作者:王利凯  来源:希望月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决定  梅花  成就  开放  个性  咏梅  王安石  毛泽东  温暖湿润  进化论 
描述:“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这是诗人王安石对梅花的赞赏。是的,在那寒冷飘雪的冬天,只有梅花依然开放,我想这就是千千万万个诗人对它赞赏的原因吧。我同样赞赏梅花。我不是诗人,不能用诗句去赞美它;我不是画家
诗词互证”王安石晚年闲适词创作
作者:孙敏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闲适词  诗词互证”  词史地位 
描述:年闲适词的创作内容、艺术手法及创作意义。
中国古代养生诗词赏析 王安石《无题》赏析
作者:刘健春  来源:长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养生  王安石  诗词  中国  清静无为  宋代理学  华山  陕西省 
描述:【原诗】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①处士如容见②,不觅仙方觅睡方③。【注释】①华山处士:华山,在陕西省,为五岳之一;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这里指陈抟。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
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作者:  王安石  来源:中华书局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哲学思想  王安石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马背书法家”舒同的从政之路
作者:舒均均 程诉  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法家  舒同  从政  新中国成立  回忆文章  毛泽东  何香凝  于右任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有一股为全国的报刊题字的风潮。毛泽东和父亲舒同成为最大的出品人。舒同被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被毛泽东戏称为“马背上的书法家”,被何香凝称为:“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以下是舒同之女舒均均的回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