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的《
作者:徐应佩 周溶泉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启发性  叙述  神童  散文  杂文  学习  教育原理  少年  升华 
描述: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
》浅析
作者:陈登亿  来源: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书具  “之”  特权阶级  改官  公元  荆国  邑人  中小地主 
描述: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教学谈
作者:石泽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  有补于世  伤害  理解  抒情为主  异能  钱币  作者  全文  王安石 
描述:一、从“”说起《》,题目中的“”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一文,旨在为方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
从《》看家庭教育
作者:侯雪洁  来源:妇女生活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王安石  文学家  教训  智力发展  母亲  宋朝  父亲  庸才  记述 
描述:宋朝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记述了一个叫方的孩子由天才变庸才的教训。五岁那年,他就曾向父亲要来纸、笔、墨、砚,悬肘挥毫,写下四行诗句。一些秀才知道后,赶来观看,当场
缘事论析 警醒动人——《》的艺术特色
作者:张汉清 方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析  王安石  重要性  后天学习  唐宋八大家  警醒  艺术特色  变化过程  青年时期  文章 
描述: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
从林黛玉听《牡丹亭》谈起
作者:墨铸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林黛玉听《牡丹亭》谈起
王安石与韩琦
作者:彭海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琦  王安石  熙宁  乐道  新政措施  大罪  上章  欧阳修  挽辞  四家诗 
描述: 对于王安石《和王乐道烘虱》一诗,有说该诗作于熙宁初年。当时王陶上章弹劾韩琦。参告韩琦上朝不押班,违反朝廷规章。王陶《烘虱》一诗,也作于此时,披露了诗人要去除韩琦等一班官僚蠹蚤的愿望。王安石在《和烘
“善感”与“细嚼”——从林黛玉赏曲谈起
作者:王涵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心理活动  林黛玉  听时  西厢记  回写  杜丽娘  现实世界  思想感情 
描述: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
王安石才论略谈
作者:徐贵忠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论略  任贤使能  用可弃  渺视  朝代更替  愚见  贤能  国家兴衰  文字学 
描述:兴贤》等许多奏摺和文章中,他援引了上自尧舜、下至隋唐朝代更替的大量史实,雄辩地论证了人才得失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道理,有力地批驳了恃权势傲贤、人才可用可弃等种种渺视、埋没人才的愚见和错举。他认为,不用贤能,不纳良策,也可侥幸偷安于一时,但决不能维持长久。
试论王安石的文学思想
作者:吴云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学思想  文学与政治  道学家  西昆体  有补于世  韩愈  李觏  文以贯道  杨雄 
描述: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