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吹毛求疵《
作者:赵东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童”  后天教育  王安石  寓理  文章  议论 
描述:王安石的《》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
》注解析疑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材改革  人教版  注解  普通人  王安石  现行教材  课本  教育  教学用书  语文 
描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有王安石的《》一文。在历次教材改革中,该文均得以保留并逐渐恢复原貌(多年前的课本中仅收录至"泯然众人矣"),可见其经典地位不可撼动。然而,现行教材及一些资料中对其注解
“乞之”还是”丐之”——《》质疑
作者:何登峰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语文版  竟然 
描述: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一文,发现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究竟是"乞之"还是"丐之"?
的落差
作者:涂家富 刘辉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宋代  语文教学  中学  人物评价 
描述:》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
的落差谁之过
作者:涂家富 刘辉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后天教育  王安石  文章 
描述:》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
之哀与木兰之幸
作者:王子义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木兰  王安石变法  北宋  神童  政治革新  文学家  环境  结局  思想境界  将军 
描述:作为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不仅是政治革新的旗手、思想深邃的大家,更是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因还家路过家乡,在舅父家听说"世隶耕"的家有5岁神童之趣事,便记挂胸间,并
“去棹”是“停船”吗
作者:吕国强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陵怀古  课本注释  王安石 
描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高语第三册必修)中“征帆去棹残阳里”一句里的“去棹”,课本注释为“停船”。思之再三,觉得此注不妥。首先,“去”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停”这一意义。查《古代汉语词
“卒”字注释商榷
作者:杨翠芬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第三册  《游褒禅山记》  “卒”字  注释  王安石 
描述: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代表作。课本将“卒葬之”这句话注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很明显.这里将“卒”理解为“死后”了。《教师教学用书
课标教材古诗文积累
作者:李薇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标教材  古诗文  描写  李商隐  白居易  名句  积累  杜甫  王安石  表达 
描述:课标教材古诗文积累
链起珍珠游褒禅——《游褒禅山记》的诵读之法
作者:朱振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诵读  珍珠  诗文革新运动  教学难点  现代白话文  积极参加者  王安石 
描述:《游褒禅山记》一文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篇。由于成文时代距今已近千年,其语言和现代白话文有了明显差别;又加之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