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林黛玉听《牡丹亭》谈起
-
作者:墨铸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从林黛玉听《牡丹亭》谈起
-
“善感”与“细嚼”——从林黛玉赏曲谈起
-
作者:王涵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心理活动 林黛玉 听时 西厢记 回写 杜丽娘 现实世界 思想感情
-
描述:听曲子。再听时,恰
-
林黛玉偶听《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文摘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在我国灿烂的戏剧艺术宝库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对《牡丹亭》的巨大艺术魅力作了真实的描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
由林黛玉欣赏《牡丹亭》所引起的思索
-
作者:钟扬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林黛玉 观众心理 戏曲 演员 贾母 宝玉 戏文 娄江 弋阳腔
-
描述: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
-
从崔莺莺、杜丽娘到林黛玉
-
作者:黄进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林黛玉 崔莺莺 爱情文学 老夫人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理性 宝玉
-
描述:中国爱情文学杰作《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不仅在当时,至今仍激动着无数读者。历代的研究、评论文章可说是汗牛充栋了。然而作品所反映的爱情以及它们反封建的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究竟
-
情之所钟 正在此辈--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
作者:单世联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林黛玉 爱情 贾宝玉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传统社会 至情 悲剧
-
描述: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字.……”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
质本洁来还洁去:浅说林黛玉其人
-
作者:冯力文 来源:湖南教育(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绛珠仙草 贾宝玉 贾府 爱情 薛宝钗 封建社会 叛逆性格 牡丹亭
-
描述: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
-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女性形象的比较
-
作者:高雪芳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红楼梦 封建礼教 牡丹亭 西厢记 贾府 爱情
-
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三部成就很高的作用,我们的文学大师在这三部作品中分别塑造出了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各具奇姿异彩的典型形象。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
-
牡丹亭——听同名笛子协奏曲
-
作者:崔国发 来源:散文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协奏曲 笛子 柳梦梅 杜丽娘 同名 安徽铜陵 自上而下 口哨声 身与心
-
描述:D调曲笛:游园 梦回莺啭。在晨曦降至的草野间,一阵微风,静静地吹过。 翠叶上的露,滴落着:她的窃窃私语,清澈如洗。
-
谁的游园惊了谁的梦:听昆曲《牡丹亭》
-
作者:张一凡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
描述: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作为古老的剧种昆曲是否还能带给人古典的审美感受,还是说已经渐渐被人淡忘。昆曲《牡丹亭》无论是作为戏文还是戏曲都有它独特的美好之处,等待人们发现与欣赏,尽管剧种可能已经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