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吴梅的戏曲序跋
-
作者:王卫民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序跋 西厢记 曲律 长生殿 汤显祖 故事情节 传奇杂剧 桃花扇 心得体会
-
描述:那么这些短小而又精炼的序跋则真正体现了吴梅先生的美学思想和研究功力。吴氏南北奔走、节衣缩食,收藏古曲本600余种。每得一本总要认真阅读,细细琢磨,并把心得体会写在书前书后或发表在出版物上。门生任讷
-
《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
作者:王树海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狂禅 禅宗思想 牡丹亭 宗教 浮屠 汤显祖 佛禅 信仰 艺术态度 自性
-
描述:术造诣以及作者创作该剧的哲学依循、各种思潮、流派的影响等,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不少论者虽也看到佛禅对于汤氏其他剧作的影响,但佛禅对《牡丹亭》的浸润,尤其是明中叶掀起的那场“狂禅”风潮,对于这部名作
-
略论《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团圆结局
-
作者:陆力 来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西厢记 杜丽娘 汤显祖 女主人公 意识形态领域 结局 崔莺莺 王实甫 老夫人
-
描述: 《西厢记》与《牡丹亭》均以“大团圆”作结,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与承继关系。尽管这种结局形式没有脱离男女受情关系中某种固定的悲欢模式,但是站在历史文化、艺术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之,两剧的团圆
-
爱情题材:从发展层次上观照 下:兼论《西厢记》与《牡丹亭
-
作者:宁宗一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爱情题材 王西厢 西厢记 董西厢 张生 老夫人 观照 封建礼教 莺莺
-
描述:年,不为晚矣。”进京赶考是张生自己提出来的,并答应“三两日定行”。莺莺听说张生要去赶考,“愁怨之容动于色”,张生却大不以为然,并说:“烦为我言之,功名也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我当发策决科,策名仕版,谢原宪之夹窦,衣买臣之锦衣,特此取
-
爱情题材:从发展层次上观照 上:兼论《西厢记》与《牡丹亭》
-
作者:宁宗一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题材 莺莺 理想爱情 西厢记 牡丹亭 封建主义 观照 王实甫 张生 恋爱婚姻
-
描述:,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会在这个领域中显示出征兆,它是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显眼的组成部分。比如,人类反封建主义的斗争,就使文
-
“春归”漫话——谈《牡丹亭·惊梦》与诗词曲中之“春归”
-
作者:金志仁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诗词曲 牡丹诗 杜丽娘 归来 白居易 中国戏曲 皮日休 伤春 开花
-
描述:丹当春尽才开花,故有此反问。整句意为牡丹虽美,但它开花太
-
杜丽娘的潜意识——与祝教授谈《牡丹亭》
-
作者:于乐庆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潜意识 牡丹亭 汤显祖 情感意识 封建礼教 离魂 隐意识 理性 曲词
-
描述:个人正在编写《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他担任《秋湖戏妻》、《倩女离魂》、《桃花人面》、《比目鱼》和《牡丹亭》的“批评”工作。突然,他把话题一下转到《牡丹亭》上:“你给学生讲过意识和潜意识哲学课
-
从“歃血为盟”看华夏崇拜
-
作者:勾承益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歃血为盟 古代中国人 华夏 诸侯 “盟” 祖先 《左传》 血祭 《周礼 崇拜意识
-
描述:一会,十二年一盟。”这里,“朝”特指晋见天子,“会”则指诸侯相见。“再会而盟”显然是诸侯间的会盟,属于平等(尽管有爵位高下、国力强弱之分)的彼此间的外交事务。《谷梁传·僖五年》“尊则不敢与盟”是其证。
-
从“黄鹤杯”知识竞赛看分编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
-
作者:王孝 来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编人员 继续教育 黄鹤 图书分编工作 大赛 业务知识竞赛 公共图书馆 高分 配号 业务技能
-
描述: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公共图书馆“黄鹤杯”业务知识大赛已于1991年11月16日—19日在江城武汉举行。这是我国自解放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规模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其目的旨在通过大赛不断提高分编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跨区域的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从鸦片进口征税的辩论看新商品税出台的条件
-
作者:孟宪刚 来源: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进口征税 商品税 鸦片走私 许乃济 黄爵滋 道光皇帝 林则徐 道光朝 中英贸易 英国东印度公司
-
描述:拉伯、印度和东南亚一带。早在明朝,鸦片就被作为药材征税后输入中国,但是.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纵恿和支持下,鸦片贩子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以至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