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36)
报纸(233)
学位论文(44)
图书(24)
会议论文(2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929)
地方文献 (142)
宗教集要 (37)
地方风物 (20)
才乡教育 (12)
非遗保护 (9)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0(115)
2009(93)
2006(82)
2003(60)
2001(40)
1994(61)
1984(38)
1982(37)
1979(7)
1962(7)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17)
语文天地(16)
文汇报(13)
诗刊(6)
语文教学通讯(3)
四川戏剧(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大连大学学报(1)
集萃(1)
菏泽学院学报(1)
五首
作者:陶妙如 刘敏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飞来峰  王昌龄  《使至塞上》  诗歌  配乐朗诵  《春望》  王安石  比较阅读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读 
描述:五首
《古代诗词五首》趣味
作者:胡海中  来源:山西教育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诗词  《春夜喜雨》  王安石  诗歌教学  李清照  审美情趣  纯正的文学趣味  咏物诗  《如梦令》  “喜” 
描述:《古代诗词五首》趣味
王安石诗二首赏析--读《元日》、《孤桐》
作者:杨莉  来源: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赏析 
描述:本文从赏析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孤桐>二入手,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剖析了这两首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又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发掘了王安石的政治雄略
王安石诗二首赏析——读《元日》、《孤桐》
作者:杨莉  来源: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赏析 
描述:本文从赏析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孤桐》二入手 ,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剖析了这两首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 ,又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发掘了王安石的政治雄略和完美人格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下)综合练习题叁
作者:张大安  来源:当代电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综合练习  元杂剧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红楼梦》  代表作家  艺术特色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牡丹亭》 
描述:汝珍 D.兰陵笑笑生4)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是( )。A.公安派 B.唐宋派C.桐城派 D.阳湖派5)以“神韵”论诗的诗歌理论家是( )。A.王士贞 B.李东阳C.王士祯 D.袁枚
《闺塾》
作者:邓彤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元杂剧  研究性学习  《诗经》  导语设计  《西厢记》  课堂训练  《红楼梦》 
描述:《闺塾》
应注重粤剧的形式美
作者:姚柱林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艺术  王国维  戏曲文学  粤剧  文学价值  元杂剧  美学特征  汤显祖  大众文化  文化定位 
描述:的戏曲文学,其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四大家的作品堪称是人类文化瑰宝。明、清时期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曲剧本其文学价值也是十分高的。怎么能说我国戏曲艺术是“形式”重于“内容”呢?我认为把这个问题放在戏曲艺术的文化定位上去看,就很容易得到解释。恐怕谁都不会否认戏曲是一门大众文化,它的雏形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到了宋代成形后仍在“勾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总目录 (总第94-99期)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作赏析  陶渊明  元杂剧  苏轼  黄庭坚  中国古代  王安石  文学知识  诗经  近代小说 
描述:《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总目录 (总第94-99期)
教师应是课程的决策者——对修订大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马云鹏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教学过程 
描述:教师应是课程的决策者——对修订大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明清传奇研究的世纪回顾
作者:王汉民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传奇  汤显祖  作家作品研究  世纪回顾  传奇作品  中国戏曲  桃花扇  长生殿  元杂剧  戏曲史 
描述:元杂剧之后,明清传奇作家群英辈出,诞生了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一批在戏曲史上千古不朽的伟大作家,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一大批杰出的传奇作品,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