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剧目呼唤经典唱段
-
作者:潘讯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节 剧目 传统经典 唱段 梅兰芳 中国戏曲艺术 新编 戏曲观众 牡丹亭 思考与启示
-
描述: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全国17个剧种、三十余台大戏轮番上演,争奇斗艳,盛况空前。在喧闹退歇、曲终人散之后,戏剧节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与启示。纵观本届戏剧节参演剧目,不计话剧,就戏曲而论,有传统经典
-
清代宜黄戏的剧目及舞台艺术特点
-
作者:曾琪 杨菁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特点 宜黄腔 戏曲 剧目 清代 脸谱 人物形象 舞台 剧种 江西省
-
描述:江西素为戏曲之乡,明清以来,各种声腔剧种在江西剧坛争奇斗艳,盛极一时。首创以胡琴伴奏的二黄调已是今日许多剧种的主要曲调,其源未有定论,其中有一说认为出于江西宜黄腔①。宜黄戏是江西省地方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宜黄班,发源于宜黄地区。宜黄戏大多依
-
全本戏与折子戏:青春版《牡丹亭》热议带来的启示
-
作者:王玉坤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全本戏 折子戏
-
描述:求,探讨现代传播媒介下如何利用全本戏的形式以故事消除观众的接受障碍,引导并培养观众的欣赏习惯,为传统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开拓新的局面。
-
《牡丹亭》的戏外话
-
作者:周育德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杜丽娘 柳梦梅 伤时 明代 万历 潘之恒 冯梦龙 演出
-
描述: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秋天《牡丹亭》付梓,到青春版《牡丹亭》上演后的今天,《牡丹亭》已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但这篇文章却给人以新的视角。也许,我们可以从周先生的戏外话里感到一点弦外之音,也许
-
《牡丹亭》在舞台上的流转
-
作者:李小兰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戏曲舞台 演出 柳梦梅 至情 思想僵化 折子戏 艺术魅力
-
描述:,实际上是以文字的形式描绘《牡丹亭》400年来动人心魄的浪漫之旅。——作者题记
-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
作者:曹树钧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杜丽娘 观众意识 艺术成就 昆曲艺术 演员 现代青年 汤显祖 演出
-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
简析《牡丹亭》中的性与情
-
作者:杨艳琪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爱情 柳梦梅 文学家 后花园 主题 万历 祁彪佳
-
描述:牡丹》。”《牡丹亭》一问世,就掀起了一场狂潮,“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
意趣论对明代戏曲理论的影响
-
作者:徐燕琳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理论 汤显祖 明代戏曲 绘画理论 主题思想 王维 芭蕉 现实世界 艺术形态 象外之象
-
描述:“任何艺术形态均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生、发展和成熟的。因而亦就必然受其所孕生的文化精神的影响。”“意”、“趣”原是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源远而流长。明代戏曲理论家对它们进行了积极的吸收和借鉴,一是在实践上,写景绘情,以意境为最高审美追求:
-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
-
作者:张丽红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潜意识 牡丹亭 杜丽娘 梦幻性 戏剧形式 柳梦梅 爱情故事 戏剧情节 形式表现 愿望满足
-
描述:剧。然而,若干年来,《牡丹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奇”的重复上,而对于《牡丹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形式的戏剧和这种形式的戏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