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5)
报纸(50)
学位论文(6)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
宗教集要 (22)
地方文献 (18)
地方风物 (3)
按年份分组
2013(11)
2012(21)
2009(11)
2007(4)
2005(2)
2004(4)
2000(3)
1995(2)
1991(3)
1990(1)
按来源分组
法音(10)
其它(6)
佛教文化(4)
世界宗教文化(1)
京江晚报(1)
临川晚报(1)
经济杂志(1)
炎黄纵横(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
扬子晚报(1)
人间佛教的现实展开:以山东正觉寺释法师为例
作者:吴小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法师  人间佛教  人间净土  正觉寺 
描述:,并以太虚、印顺和赵朴初为例,梳理了人间佛教理论的脉络。第二章为法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提出了“正信”、亲近“善知识”的佛教信仰,“慈悲心”“菩萨行”为核心的佛教修行,以及对道信大师“一行
贤名都品陶成风景
作者: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图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储立之作品。 5月的宜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作为陶瓷界的“盛会”,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日前吸引了来自全国9个省13个陶瓷产区的百余名大师聚首宜兴,宜兴陶瓷艺术展、陶瓷产业论坛……一道道艺术交流大餐吸引了中外游客。 陶瓷艺术展是彰显宜兴陶瓷产业发展成就的窗口,
心澄法师简历
作者:槛外道人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  定慧寺  方丈  大众  籍贯  师生  金山寺  简历  镇江市 
描述:京栖霞佛学院就读、后继续深造于中国佛学院直至研究生毕业。心澄禅师在校期间,学修并重、品学兼优、攻专三论、精通书法。将近毕业前夕,中国佛学院请市宗教局转来公文一件,决定心澄留校任教。当时慈舟禅师见爱徒学有所成,实为心喜,但因寺
入礼——孔子对周礼的超越
作者:王林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超越 
描述: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孔子对周礼的反思。这反映了孔子对上古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孔子思想的形成。第三部分,孔子对周礼的超越。孔子为传统周礼注入了新的内容——“”,“礼”是孔子的承继,“”是孔子的创新
圣一法师为金山寺兴建藏经楼捐款
作者:罗微微  来源:法音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藏经  法师  金山  捐款  建筑面积  香港  方丈  临川  平方米  住持 
描述:4月中旬,香港宝林寺方丈圣一法师到临川县参观了正准备兴建藏经楼的金山寺,并先后为该藏经楼建筑捐款4.3万元。新建的藏经楼建筑面积210平方米。9月26日由该寺住持印空法师主持举
元代理学中“”的价值意义:吴澄境界论探析
作者:吴立群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境界  境界  吴澄  吴澄 
描述:儒家把看作人生道德修养之最高境界。在元代理学家吴澄那里,为本心之全德,具有绝对普遍意义,是儒家最高理想境界。吴澄通过以觉释,说明仁的境界即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无限的精神性联系之中。是人
永寿法师荣膺峨眉山报国寺方丈
作者:桑吉扎西  来源:法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峨眉山  报国寺  方丈  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名山  节日气氛  四川省  乐山市  曹洞宗  法会 
描述:永寿法师荣膺峨眉山报国寺方丈
唯觉法师示寂追悼仪式及回向法会在天台山国清寺举行
作者:陈载富  来源:法音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台山  法师  仪式  方丈  日本佛教  曹洞宗  天台宗  香烟  日莲宗  钟鼓 
描述:本刊讯 3月15日,天台山国清寺钟鼓齐鸣,香烟缭绕,雨花殿前摆满了各单位和个人送来的花圈,妙法堂内悬挂着一幅幅挽联,供桌上还有发自远方的一封封唁电和唁函.追悼国清寺一代著名方丈唯觉法师的法会在这里举行.
日本曹洞宗大岛龙玄法师一行参访福建佛学院
作者:心净  来源:法音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日本曹洞宗  日本佛教  法师  佛教研究  佛学院  参访  福建佛教  日本僧人  中国佛教  复兴与发展 
描述:日本曹洞宗大岛龙玄法师一行参访福建佛学院
鹤景翩翩逐水沤——惟贤法师和他的《海沤诗集》
作者:岱峻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缙云山  太虚大师  佛学院  王恩洋  法师  诗集  苦吟诗人  逐水  大悲精神  治学方法 
描述:我亲近惟贤师,已十四年了。敬他,不仅因他是得道高僧,更兼他是苦吟诗人。 惟贤师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生无常念,发菩提心,属命定因缘。但他又敏感善思,好读诗书,不舍世间学问,因此,袈裟下一颗诗心常又化作行行清丽美文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