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牡丹亭》英译本探析
-
作者:赵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适应 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牡丹亭》
-
描述:的更少,而针对译者主导行为特征和制约机制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缺。直至胡庚申教授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以后,译者才被推到中心,其主体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实质性地凸显。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的解释
-
快乐选择
-
作者:刘仍索 来源:当代矿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黑白世界 围棋 政治家 选择 宋代 人生 内涵 学习软件 音乐
-
描述:"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这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咏棋诗,他把一个黑白世界、洒脱人生描绘得酣畅淋漓,令人叫绝。真的很感谢儿子,因为他对围棋的喜爱和学习,才让我真正读懂了这首诗的真正内涵。
-
《牡丹亭》《红楼梦》“至情”主题之异同
-
作者:刘松来 方立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至情 至情 主题 主题 异同 异同
-
描述: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梦之悲喜———"至情"主题不同的色彩基调;梦之阴阳虚实———"至情"主题不同的心理与哲学意蕴;梦之归路———"至情"主题不同的人生归宿。
-
应是绿肥红瘦:谈《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教学
-
作者:赵光才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主题 教学 探讨 心灵自由
-
描述:文章由传统解读所采用的阶级分析法入手,立足文本,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去探索新背景之下的时代主题理解,采用诵读、联想、讨论、延伸四步法对《归去来兮辞》一文的主旨探究出了符合时代背景的新的理解
-
2月主题:高尚
-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道德败坏 狄德罗 契诃夫 北宋 云遮 趣味 名言 相关 堕落
-
描述:【相关名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北宋]王安石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狄德罗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俄]契诃夫
-
主题、手法和观众
-
作者:潘井亚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手法 整体感知 王英琦 公开课 社戏 课文 预习
-
描述:周三的公开课上的是王英琦的《看社戏》,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意在用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
有情义的情人
-
作者:魏新 来源:晚报文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崔莺莺 选择 潘金莲 过去 女子 司马相如 简单 西门庆 张生
-
描述:过去,选择情人,说简单很简单。如崔莺莺选择张生,身为相国之女,和赶考书生一见钟情。崔莺莺红着脸给张生回信:"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简单的爱情最感人,选择情人,越简单越纯粹
-
范仲淹的第二名言
-
作者:李乔 来源:北京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范仲淹 知识分子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中国古代 名言 宋代文化 选择 王应麟 政治管理
-
描述:古人面临的选择,今人也常会毫无二致地遇到。一个知识分子,或是一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按梅圣俞的路子走,还是学习范仲淹的精神?
-
书生的一种活法
-
作者:谢思球 来源:安徽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敬梓 晏几道 短期内 张岱 秦淮河 程晋芳 选择 儒林外史 人生 南京
-
描述:,然后在第二天清晨起床
-
《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
-
作者:尧鑫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主题 至情主题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
-
描述:本文立足于戏曲《牡丹亭》的文本,力图阐释在其"至情"主题的表层之下所隐藏着的有关社会、人生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深刻内涵,以说明戏曲《牡丹亭》之所以能久传不衰的深层原因,阐明汤显祖所表达的"至情"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