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17)
报纸(2551)
图书(429)
学位论文(145)
会议论文(5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9)
历史名人 (3468)
地方风物 (28)
红色文化 (27)
非遗保护 (26)
才乡教育 (26)
宗教集要 (24)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905)
2012(710)
2011(567)
2009(536)
2007(401)
2006(299)
1999(139)
1997(104)
1996(104)
1964(4)
按来源分组
南国红豆(16)
文艺研究(1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
戏剧丛刊(11)
甘肃社会科学(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蒲剧艺术(1)
江苏人民出版社(1)
四川大学出版社(1)
哲理论坛(1)
王安石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者:官亚兵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作品  语言  风格 
描述:王安石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善于写诗、词、散文等,其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章从语言物质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角度
堂会归来 厅堂版《牡丹亭
作者:孙红 补丁  来源:明日风尚(生活态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明代昆曲  堂会  厅堂  白先勇  林兆华  艺术  总监  社会化  原真性 
描述:版堂会,就要再现江湖了!
王安石主要作品的语言风格
作者:官亚兵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作品  作品  语言  语言  风格  风格 
描述:把握王安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中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考工记》·栗氏量(续)
作者:邱隆  来源:中国计量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记》  标准  度量衡  中国  《周礼》    西汉  春秋 
描述:(接上期)方圆之争逾千年《考工记》从春秋末传至西汉,主体尚存,部分内容已散失。经过刘歆、刘向父子等人的整理考校,使当时能获得的失次断简被排比成文,从众多的版本中脱胎而出。刘歆首创
现代艺术与时尚——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说起
作者:廖奔  来源:艺苑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艺术  牡丹亭  时尚  昆曲  先锋戏剧  等待戈多  白先勇  唯美  先锋艺术  张爱玲 
描述:面对现代艺术,我有着颇多疑惑,时常看不懂、不理解。看不懂还不局限于艺术本身,还看不懂时尚所给予它的关注和倾心程度。因此,我选择现代艺术与时尚这一题目,希望能够与现代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主体——年轻人沟通
新旧《牡丹亭》与中国古典文化
作者:刘素娥 吴媛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中国古典文化  昆曲艺术  白先勇  汤显祖  新旧  大学生  传统剧目  戏剧史  爱情 
描述:牡丹亭》是昆曲中最富盛名的传统剧目,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然而近年来,伴随着整个昆曲艺术的式微,昆曲大戏《牡丹亭
至情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作者:梁秀玲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赏析  赏析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
去看昆曲的20个理由
作者:安云 左弦  来源:地图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世界遗产  牡丹亭  非物质遗产  艺术  服装  演员  贵族  大戏  爱情 
描述:1.中国古代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而600多岁高寿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可谓古中之古,被称为“百戏之祖”。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满怀敬意地拜见“老祖宗”,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情”的颂歌——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魏琳  来源: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描述:思和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爱情的极力张扬,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戏曲创作的基石。
牡丹亭
作者:曙光 赵红阳  来源: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杜丽娘  张居正  戏剧家  文学家  明朝  生活  故事 
描述:牡丹亭》是一出剧,这出剧是明朝时候的一位文学家写的。他叫汤显祖,他和西方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中国,一个生活在英国。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但都是在同一年离开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