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交流的中介
作者:丁昌萍  来源:科学咨询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介作用  学生  教师  英语学习  交流  教材  实际教学  语法 
描述:b.sth.”的双宾语结构,若遇见“向某人解释某事”这个短语,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译成“explain.sb.sth.”(应为explain to. sb.sth.)。所以,适当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应在运用中、在篇章阅读中由教师去引起,让学生有规律地不断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再由老师简要归纳,最后为他们所掌握。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我先从形容词修饰名词入手,然后教学生去收集相当于形容词的句子。在我不断以作业形式的督促和批改中,他们都能找出一个句子中的完整的定语从句。
让语文教材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作者:暂无 来源:西藏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文分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地为学生介绍作者、分析背景、归纳层次、分析主题……这一系列有规律的灌输便构成一堂语文课的主旋律。此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着有关课文“写什么”的问题,至于作者到底“怎么写”,学生几乎无暇去思考、质疑。那么,教师该如何将课文分析与作文教学
傅野 一部改革史 千年中国泪
作者:李媛  来源:时代人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者  时代人物  中国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改革  历史现场  熙宁变法  历史研究  王安石  权力 
描述:已久的改革现场,其中重要的一幕便是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变法。1898年6月11日,距离日本明治维新恰好半个甲子。尚未掌握朝廷实权亲政才几年的光
变革者的国家理想
作者:安石榴  来源:新民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李鸿章  政治理想  变革  君子  王安石  悲情  康有为  张居正  政客 
描述:最终未能成为可“谋天下”的“大丈夫”,留下悲情而遗憾的政治诗篇。
司马光与宋神宗的三次对话
作者:吕传彬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中国历史  资治通鉴  对话  政治家  北宋历史  吕惠卿  编年体 
描述: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的矛盾的呢?与宋神宗谈话时,司马光又是怎样议论王安石的呢?为了排斥政敌,他会奴颜媚骨地刻意去讨好皇上吗?日本东京内阁文库现存唯一的孤本《司马温公全集》,其中收录的司马光作品《手录》中记载了他与宋神宗的谈话,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宋朝皇帝是怎样和大臣议政的,也可以体味到宋神宗与司马光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
苏轼词的文化精神
作者:钟鸣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欧阳修  苏轼词  中国历史  王安石  独特意义  司马光  范仲淹  中华文明史  文化巨人 
描述:是随着这一代人成长、成熟起来的公元11世纪是中华文明史中最有独特意义的一个时期:文化巨星们的同时出现,盖过了这个王朝的光芒。当我们
治天之下财者莫如法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国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财政政策  富国强兵  社会保障  中国历史  财政收入  国家财政  青苗法  改革  宋神宗 
描述:集中体现,他在嘉祐四年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及的“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实际上就在指明,因为国不富兵不强而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提出了富国强兵的主张。
吴晓波 数历史论经济
作者:IC 本刊  来源:新晋商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经济变革  重大影响  社会发展  商鞅变法  历史进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  王安石  制度经济学  中国历史 
描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将为你解读新的社会发展下,时代又提出了哪些变革要求。
读家秘藉
作者:暂无 来源:廉政瞭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斯德哥尔摩  张居正  王安石  康有为  李鸿章  综合症  司马光 
描述:君子相斗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不愧于名教,不负于知己”的张居正,商业治国的李鸿章,抱错大腿的康有为。就像书里写的,其实人才是最好的风景,看故事看的是人,看历史看的更是人。有时候江山太重,单靠书生的肩膀,不一定扛得住。
忽然想到:历史的吊诡
作者:陈四益 黄永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者  中国历史  王安石  变法  张居正  吴起  富国强兵  商鞅  皇帝  措施 
描述:魏国都未能施展,终于得到楚悼王的信用,于是"明审法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种种措施,旨在富国强兵。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