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2)
报纸(19)
学位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7)
地方文献 (33)
才乡教育 (2)
地方风物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9)
2012(13)
2011(17)
2010(8)
2009(7)
2007(10)
2006(14)
2005(7)
1999(6)
198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13)
中国体育(2)
剧作家(1)
社会科学杂志(1)
语文教学之友(1)
可乐(1)
考试(高考 语文版)(1)
初中生优秀作文(1)
希望月报(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
个性不应是天马行空
作者:张友胜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个性  社会需要  毛泽东  杜甫  李白  马加爵  古代文人  共性  萤火虫  风流人物 
描述:个性是美丽的彩虹. 海鸥亮丽自己的个性,终会在浪头起落的大海洒下搏击的浩歌;蜻蜓亮丽自己的个性,终会把轻盈的翅膀幻化成小溪边优美的弧线;萤火虫亮丽自己的个性,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放出不惜用生命点燃的一丝
汤显祖戏曲讽世意识的成因探析
作者:黄三平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文集  讽世  戏曲创作  临川四梦  讽刺  意识  人性  思想基础  社会现实 
描述:汤显祖(1550~1616)的戏曲蕴含强烈的讽世意识,"临川四梦"都具有"对社会现实的热嘲冷讽"[1],其讽刺的内容丰富,讽刺指向官场、时政、理学礼教及人性人情。"四梦"贯穿了讽世意识,且其讽刺力度
素质教育应是个性教育
作者:张志瑞  来源:学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施素质教育  个性教育  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  全员育人  尊重学生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个性差异 
描述: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全员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和推崇。在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政治呈现多极化的当前世界,教育在经济发
作文应是学生个性的闪耀
作者:梁炜祺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个性  学生作文  语文教师  “文如其人”  生命个体  个性鲜明  评价体制  功利心态 
描述:会、家长功利心态的驱使下,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扼杀学生作文个性的“刽子手”。 写作活动不仅是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一篇作文能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它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让习作评改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作者:王素华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下)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注学生  引导学生  教师  评改  自主修改  写作教学  共同提高  闪光点  欣赏  王安石 
描述:经修改而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教师必
琴声一曲 挑动青春:《琴挑》的艺术个性
作者:岳美缇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琴声  艺术个性  《玉簪记》  昆曲艺术  代表人物  艺术成就  传统戏 
描述:牡丹亭》,七年后他又排了青春版《玉簪记》。他对我说,在艺术成就上,《玉簪记》可与《牡丹亭》媲美。
谈《牡丹亭》女性意识形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王冠波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女性  意蕴 
描述:中女性意识的多重意蕴进行分析。
论魏玩笔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赵玲玉  来源: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玩女性主体意识  自言体含蓄 
描述:要的文学地位,并深刻地影响着其后的女性词者的写作和主体意识的产生.
操盘手王安石与董事长神宗关系嬗变:执拗、褊狭依旧个性操盘手
作者:范军  来源:南方都市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范军专栏之(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识用变容四误 操盘力欠缺: 王安石之公司组织变局悲剧3(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公司就是朝廷》 ———公司组织权力、上位、博弈和制衡的深度历史解码 管理没有新问题。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得有管理。 我们能在历史上看到当下所有的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哲学类型
作者:林镇国  来源: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性  唯识  如来藏  慧沼  法宝  朱熹  陆象山  现象学 
描述:世纪以降宋明新儒学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心学与理学的对立发展。此论争的哲学问题首度被法宝和慧沼表述为心与理之同一或差异的问题,也就是後来宋明理学中「心理二分」或「心即理」二种形上学之争的问题。从结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