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赏执行不应是常态
-
作者:李坚 来源:宁波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悬赏金 债权人 执行人员 被执行人 申请执行人 线索 财产价值 北京市 申请人 中级人民法院
-
描述:悬赏执行不应是常态
-
一波三折、跌宕多姿的《榆钱饭》
-
作者:周后干 张建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榆钱 散文写作 引导学生 不同时期 刘绍棠 基本问题 观察力 作者 线索 阅读
-
描述:发表在1983年第四期的《时代的报告》上。作者以锐敏的观察力,反映出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结构之比较
-
作者:谢裕忠 郑松锟 来源:国外文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线索 莎士比亚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英国 戏剧理论 古典主义 中国戏曲
-
描述:一、时间、空间、情节我们认为,不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牡丹亭》,都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三一律”的框框,在时间、空间、情节安排上,都具有巨大的灵活性。
-
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田的两条史料
-
作者:刘桓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周金文 史料 “井” “提封” 井田制 提封田 田界 《周礼》 《汉书·刑法志》 兵车
-
描述: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虍豕)簋还涉及到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兹不揣浅陋,勉为此文,祈方家、读者匡所不逮。 先将西周金文中记载以井田为赏田的两器铭文抄之于下:
-
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附编者按):两条
-
作者:施松 来源:文汇报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把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附编者按):两条
-
《牡丹亭》与《女仆》的解读:以白日梦和镜子为线索
-
作者:陈建娜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日梦 白日梦 镜子 镜子 《牡丹亭》 《牡丹亭》 《女仆》 《女仆》
-
描述:梦,最终走向不归路。
-
茅台既然入“奢”,也应是反腐线索
-
作者:暂无 来源:济南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茅台既然入“奢”,也应是反腐线索
-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的发展线索
-
作者:李煌明 李红专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宋明理学 道德理性 发展线索 无我 周敦颐 陈献章 感性 罗汝芳 百姓日用
-
描述:宋明理学“孔颜之乐”理论的发展线索
-
有没有这样的线索和标准?——关于我的《宋元文学史讲义》的批
-
作者:王季思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史 现实主义 欧阳修 作家作品 唯美主义 文学现象 王安石 改革运动 政治态度 宋元
-
描述:丘振声同孛执笔。为了叙述方便,以后将简称“黄槁”、“丘稿”。“黄稿”认为我的《宋元文学史讲义》是没有真正从文学反映现突的根本原则和文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这阶段的文学史。它有着较严重的唯美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他的重要论据是我“曾在《绪论》中对这一阶段的阶级斗争及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作了分析,但在后面各章中无论对文学现象的探讨或对作家、作品的评份与分析,都没有将斗争的
-
陆九渊心学思想探微:以朱陆交往为线索
-
作者:丁国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朱熹 交往 本心 道
-
描述:之会,陆九渊与朱熹首次相识,彼此间切磋学问,陆氏之和诗直贯孟子之真生命,表达其“本心”思想以及直契本心之易简工夫;通过解“九卦序”更是提出了一条“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的“易”学工夫进路: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在本心从呈现到扩充再到成己成物的过程中,君子以达身修之效,进而建平治天下之功。 南康之会,象山以“辨志”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明自身学术为儒门正宗,同时辨明求道之方向,肃清学者之私欲,尽显心学入门之要;论及为学之病,陆九渊认为当时求学者之观点皆不能见道,皆是虚见虚说,而且这些虚说虚见对学者求道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可能成为学者求道路上的阻碍,荧惑学者,故力辟之,以期学者能迷途知返,直契本心;在此期间与朱子讨论告子相关思想时,象山以为告子是孔门别派,其最终的途径虽能通向圣人之域,但是这种由外而内的方式却显得极为不自然。他赞扬告子的行为引起了朱子的极大不满。并在“义外”问题上和朱子再起分歧,在陆九渊看来,“义”是一种道德情感,它应该是由人内心自然生发而形成,任何外在因素的介入都在破坏“义”的内在性,虽然人的行为会符合道德规范,但是符合“义”的要求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义”,以致于朱子斥其为告子。 书信是陆九渊与朱熹交往中十分重要的媒介,这些信件承载这两人的思想以及思想的碰撞。他们通过书信相互切磋学问、慰问对方的境况、讨论政治问题(如陆九渊的轮对奏劄)以及进行“无极太极之辨”,二人各抒己见,表明自己的思想。 概而言之,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陆九渊宣传心学思想,同时为自己正名——儒家正宗。他一方面表达其本心功夫论符合“道”,另一方面对朱熹的“道问学”进路进行抨击以彰显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