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37)
报纸(254)
学位论文(35)
图书(12)
会议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51)
地方文献 (125)
地方风物 (33)
宗教集要 (12)
红色文化 (11)
非遗保护 (10)
才乡教育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67)
2012(81)
2011(65)
2010(70)
2007(42)
2005(24)
2004(21)
1998(19)
1989(12)
1985(8)
按来源分组
福建茶叶(3)
健康必读(1)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
小学教学参考(1)
新课程(上)(1)
各界(1)
北江情(1)
时代文学(1)
三角洲(1)
石油学报(1)
追求语文课堂的一种“静”
作者:雷鑫亮 曾扬明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  学生思维  独特见解  音乐  陆九渊  气氛  教师  休止  詹天佑 
描述: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所以,语文课堂追求一种“静场”、“静思”、“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作者:兰兰  来源:青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紫金山  定林寺  林间小道  诗词歌赋  苏东坡  文心雕龙  路面  森林  南朝 
描述:~~
“心喜欢
作者:欧得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寺  铁凝  欢乐  旅游 
描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与新婚丈夫华生在镇江金山寺旅游,金山寺有一个匾,篆刻着四个字“欢喜心”。铁凝觉得倒过来读成“心喜欢”也很有意味——你的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而生命本身就是欢乐之所在。
十年磨一剑 制度“黄鹤”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十年磨一剑 制度“黄鹤” 十??磨一剑 制度“黄鹤” ——追寻装饰工程“黄鹤杯”诞生足迹 “黄鹤杯”的出现,体现了武汉现代装饰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地体现了现在人对装饰的态度,对装饰
科技示范地“金”
作者:庞文渊 高山  来源:宝鸡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科技示范地“金”
“笔意喜
作者:王充闾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独创性  王安石  谢榛  三国演义  牡丹诗  艺术  曹操  明代  书房  作品 
描述:闲翻旧籍,看到渔洋山人有这样一句话:物情厌故,笔意喜。”脑子里顿时产生许多意念,许多联想。记得明代诗人谢榛写过一首咏牡丹的诗:花神默默殿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阑干。
《百家讲坛》的经典留言(
作者:牧野  来源: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新觉罗  经典  讲坛  三十年  大话西游  王安石  欧阳修  杜甫  司马迁  成吉思汗 
描述:1、玄奘:大话西游:谁最辛苦?谁最勇敢?谁——是"男一号"? 2、瘦老赤马:是我,是我,还是我! 3、李白:姓高的靠不住,杜甫是个好兄弟! 4、杜甫:今日能与李大哥齐名,小弟荣幸! 5、欧阳修
科举制度的《论语》
作者:王学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公羊传》  《礼记》  《周礼》  《仪礼》  进士 
描述:”:包括《诗》《书》《易》“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科举考试中没有《论语》,社会上清谈之风也逐渐消弭,此时《论语》又还原为儿童读物。杜甫流落夔州,说到夔州民风就有“小儿学问止《论语》”的句子。“止《论语》”是讽刺当地人不重视学习,会读《论语》是说仅能识字而已。宋初的科举承唐制,在诗、赋、论、策之外,增加了帖《论语》十通。后来试经义,出题也包括《论语》。这样流行的《论语集解义疏》就不太适用了。北宋真宗时,国子监的祭酒(国立大学校长)邢曰丙认为《皇疏》太空疏,便对《论语集解》重新做了疏解。《邢疏》增加了对名物和典章制度的疏解,逐渐替代了《皇疏》。《皇疏》遂于南宋间亡佚。宋以来《论语》中发行量最大的注本,大约就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了。朱熹一生致力于《大学》《中庸》《论语...
《海荒经》的底本是共同的
作者:冯广宏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底本  《天问》  《九歌》  山海经  王应麟  胡应麟  多语言  南宋 
描述:皆其类。”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也说:“意先有斯图,撰者因而记之,故其文义应尔。”这些判断是对的,尤其是《海荒经》,很多语言明显就是图说,试举数例来说明。
“殳”非“杖”乃“椎(锤)”考论
作者:朱维德  来源:励耘学刊(语言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击兵  无刃  《周礼》  《说文解字》  隐含   
描述:殳",正是其初文。至于汉以后用"殳"指"杖",则是一种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