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是社会主体矛盾
-
作者:吉彦波 来源: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体矛盾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主体地位 社会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
描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是社会主体矛盾
-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应是社会能动矛盾
-
作者:吉彦波 来源: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能动矛盾 科学技术 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 反作用
-
描述:;如果部分是这样的结合,结合成为最理想的整体,那么,整体就将大于部分。对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来说亦正是如此。 让我们由部分到整体地分析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能动性吧! 首先,生产力是有终极的,最高的历史能动性。 生产力
-
经济法律制度应是经济制度
-
作者:李颂银 来源:法律适用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法律制度 调整经济关系 上层建筑 社会规范 意志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 法权关系 马克思 市场经济制度 社会制度
-
描述:律等等.法律因具有规范性、普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等特性,使其在实行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近现代成为构建社会制度诸规范中的最主要的社会规范.因之,在理论上,人们每谈到制度的时候,总会自然地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在实践上,人们总会将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生活制度加以法律化.
-
浅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
作者:黎文任 来源:中学文科参考资料(高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思维能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再现能力 分析评价 历史现象 知识迁移能力 上层建筑 历史材料 资本主义萌芽 王安石变法
-
描述:维的基础,在记忆基础上能活现客体,是比较完全的再认再现能力,例如:①最早出现在今陕西省境内的人类是(B)A.元谋人B、蓝田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此题为限制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重要事实的能力。题干部分有特殊规定的内容(最早、陕西省内),通过再现四选项的事实,决定取舍。A项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内;B项距今约80万年,在陕西省内;C项距今约五六千年,在陕西省内;D项距今约1万8千年,在北京范围。按题干规定,正确答案为B。
-
皇权与王安石变法
-
作者:李世宇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上层建筑 皇权 经济基础 地主阶级 中国封建社会 经济发展 国家权力 土地兼并 宋神宗
-
描述:,把王安石变法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结构中去考察,在思维方式上从宏观导入微观,也许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本文就在这些方面作些尝试。
-
图书分类学应是一门技术科学
-
作者:吴锡鑫 来源:图书馆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分类学 图书分类法 技术科学 社会意识形态 技术方法 上层建筑 编制技术 社会科学 图书内容 封建社会
-
描述:,属于上层建筑”②。
-
论《字说》和《字说辨》的斗争
-
作者:张文涤 胡炎祜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7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上层建筑 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 思想战线 杨时 唯心论 王安石 程颐 政治斗争
-
描述: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这一斗争的实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改革知识梳理及分析
-
作者:崔银锁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 改革者 王安石变法 生产关系 王莽改制 上层建筑 孝文帝改革 张居正改革
-
描述: 变法和改革是统治者运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
怎样回答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
作者:王剑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事件 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 政权性质 对外政策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 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
-
描述:怎样回答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王剑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历史学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特别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明显体现在我们经常可在历史训练题或高考试题中接触到要求回答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
-
爱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
-
作者:罗秀球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 一致性 人类社会 劳动者 重要组成部分 上层建筑 范畴 精神生产力
-
描述:爱这个源远流长的永恒的人类生活与艺术主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纵览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没有涉及爱这一范畴.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世界观的理论基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