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22)
期刊文章(1706)
学位论文(75)
会议论文(34)
图书(3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91)
地方文献 (96)
地方风物 (33)
才乡教育 (17)
非遗保护 (11)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5)
红色文化 (4)
按年份分组
2013(135)
2011(240)
2010(775)
2009(320)
2008(272)
2007(142)
1998(37)
1997(45)
1990(28)
按来源分组
中国文化研究(6)
科学中国人(3)
科技中国(2)
通信世界(2)
孔子研究(1)
中国远程教育(1)
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1)
三明学院学报(1)
艺术.生活(1)
学术动态(1)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作者:林原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封制度  《周礼》  文献资料  古文字资料  春秋时代  西欧中世纪  周代国  诸侯  中外比较  《尚书·洪范》 
描述: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葛志毅所《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已于1992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对周代分封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解体过程予以全面系统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作者:万平近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语堂  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传》  传记文学  司马光  梁启超  《后赤壁赋》  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人物形象 
描述:林语堂《苏东坡传》
宣传效应是强化技术监督力度的首要任务
作者:吴声  来源:质量天地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技术监督局  宣传工作  产品质量法  行业形象  四平市  社会效应  万里行  监督工作  规范市场秩序  职能作用 
描述:一下他们的主要做法和唤起的社会效应。
契嵩生平与《辅教编》研究
作者:郭尚武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契嵩  中国佛教史  佛教理论  儒家孝道  李觏  伦理道德  援儒入佛  《宋史》  杭州 
描述:契嵩是北宋援儒入佛的代表人物,他的名作《辅教编》,首先提出了“孝为戒先”的命题,他的观点最终为北宋朝廷所接受,著作被赐入大藏,从此历朝不再出现三武灭佛的事件。本文对其著作内容,写作的原因,如何为朝廷所接受诸问题,作详细分析,并编著生平年表,以弥补学术界对其生平不甚了然之缺憾。
一张邀请柬一部感应曲
作者:何国瑞  来源:文艺评论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感受力  请柬  唐代诗人  知人论诗  诗歌鉴赏  古代咏雪诗  伊丽莎白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典文学  武则天 
描述:一张邀请柬一部感应曲何国瑞读叶伯泉同志的《冰雪诗萃─—中国古代咏雪诗赏析》,既得到美的享受。又获得智的启迪。英国当代诗家伊丽莎白·朱说:诗歌鉴赏家的“目的必定是使阅读诗歌成为一次探索,接连不断地
词与乐之关系及其嬗变
作者:周学明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曲音乐  李清照  音乐形象  豪放词  王安石  北宋中叶  忧患意识  意象  审美意识  《东京梦华录》 
描述:词与乐之关系及其嬗变周学明同和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熙载指出的“词,声学也”(《艺概·词曲江》),很恰当地说明了这种关系。词和音乐的关系,不能仅仅把词看作一种“乐田”,是能够歌唱的。古代的诗歌
一部光照临川的佳作:略谈《临川县志》的编纂特色
作者:颜小忠  来源:江西方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县志  临川县志  地方志  地方志  评论  评论 
描述:一部光照临川的佳作:略谈《临川县志》的编纂特色
《临川县志》特色
作者:朱祥清  来源:江西方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县志  临川县志  地方志  地方志  评论  评论 
描述:《临川县志》特色
探索多种形式办医院 深化医院改革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暂无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深化医院改革  深化改革  多种形式  医疗费用负担  福利型  医疗技术  医疗服务  药费收入  商品型 
描述:药物回扣;药费收入比重过高;大处方屡禁不止;先进仪器引进失控;收费过高,国家、单位、个人都存在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负担。这势必妨碍医院的深化改革。为了推进医院的深化改革,我建议:探索多种形式办医院,使
名家诗的一个误区
作者:竺生  来源:思维与智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形式逻辑  鸟鸣  中国古代  江南  黄庭坚  杨升庵  无生气  《全唐诗》  美学思维 
描述::“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竟直改王籍诗句,静则静矣,但静得死寂,了无生气。同时代文人黄庭坚曾嘲笑说:“此点金成铁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