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32)
期刊文章(4459)
会议论文(79)
图书(13)
学位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75)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66)
2013(203)
2012(262)
2002(139)
1998(108)
1987(111)
1985(93)
1982(50)
1981(41)
1980(23)
按来源分组
山西日报(11)
中学语文(10)
江西教育(9)
劳动报(9)
抚州师专学报(7)
新闻战线(5)
福建教育(5)
今晨6点(4)
吉安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中国稀土不应是西方贸易战借口
作者:暂无 来源:科技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稀土市场  中国  贸易  西方  全球供应链  世贸组织 
描述:美日欧13日就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分别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中国稀士问题霜堙成为热门话j馥。这种协调行动的背后暗藏玄机,那就是要竭力维护不合理的稀土全球供应链。至于是否有利于国际稀土市场的健康发展、会否牺牲中国的环境和长远利益,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芳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
“是”和“不是”:卢西安·哥德曼悲剧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作者:刘芳  来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悲剧辩证法  应是  所是  悲剧  希望  历史  结构  政治  方法 
描述:论。作为一个悲剧辩证法家,尽管"不是"常常萦绕心中,但是,哥德曼总是坚持说"是",努力实现"应是和所是、悲剧和希望、历史和结构、政治和方法"的辩证统一。
琴声一曲 挑动青春:《琴》的艺术个性
作者:岳美缇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琴声  艺术个性  《玉簪记》  昆曲艺术  代表人物  艺术成就  传统戏 
描述:牡丹亭》,七年后他又排了青春版《玉簪记》。他对我说,在艺术成就上,《玉簪记》可与《牡丹亭》媲美。
古人改笔笑
作者:曾昭安  来源:时代青年(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黄庭坚  客观事物  苏州  流传  秀才  作文  唐代诗人  修改  杏花村 
描述:,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咏月诗。适逢太守来访,秀才请他修改。当太守看到“一轮明月照苏州”一句时,便说:“偌大的月亮,如何只照苏州,不照别处?”于是便在“苏州”后面添上了“无锡等地”四个字,变成为“一轮明月照苏州无锡等地”。这位太守根本不知诗为何物,无知妄说,弄得秀才啼笑皆非。此事传出去,闻知者无不大笑。 苏轼写的《古史》,即对《史记》所作的修改,有不少是因为苟简而顾此失彼的败笔。例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写道:“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却说:“母,韩女也,滑稽多智。”删去三字,语意不明。再如:“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学百家之说。
體壇短訊:李浩賢今爭戰盃桂冠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明亮)香港男子壁球手李浩賢昨日在壁球戰盃準決賽,以總局數3:1擊敗新西蘭球手基臣,晉級決賽,今日將在香港壁球中心與埃及球手加沙比爭奪桂冠。女子方面,港將廖芷苓在4強以總局數1
乐钧小说集《耳食》研究
作者:赖思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乐钧《耳食  故事类型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描述:分为六个部分:绪论:《耳食》的学术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其研究版本、内容、方法,重点梳理了近代学者对乐钧及《耳食》的评价。第一章:乐钧生平介绍,乐钧的生平可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本文从乐钧的诗集《青芝
党争视野下的《曾布日
作者:熊鸣琴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党争  《曾布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描述:向对《曾布日》非常有利。
试论《邵氏闻见》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张启容  来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邵氏闻见  王安石  形象 
描述:景,只有这样才能对王安石有一个公允的评价。纵观历史,王安石是位有政治抱负的改革家,他的变法虽没有改变北宋日趋腐败的命运,但还是部分地实现了富国的目的。
“点子支书”刘绍“点靓”新农村
作者:暂无 来源:四川科技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刘绍担任阆中市方山乡方山村村干部20多年、村支部书记10多年,凭着创新思维,凭着“金点子”,带领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阆中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