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作者:冯文楼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人格 认同 普遍性 人性 实践理性 文化心理 道德规范 牡丹亭 心理情感 理性选择
-
描述:场上对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同类现象进行了文化反思与探讨。
-
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作者:冯文楼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一个走不出去的圆圈(《牡丹亭》情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批判)
-
文化建构与文学史
-
作者:林继中 来源:社会科学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 北宋中期 王安石 士族门阀 庶族地主 中央集权 文学史研究 科举取士 士大夫 官僚机构
-
描述:青年学生的心目中成了“冷门”。要使文学史获得现代意识与活力,就必须在我国长期形成的文化构型的发展、嬗变的运
-
《牡丹亭记》与江西大余
-
作者:熊承忠 岳忠唐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南安 大余县 汤显祖 江西 太守 徐闻 柳梦梅 园林 至情
-
描述:更而演之”之说;还有的专家考证《牡丹亭记》传奇很可能出于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之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些都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稍为更而演之”绝不是参照别人的作品信手挥来。“更”、“演”
-
走出牡丹亭-汤显祖和他的世界
-
作者:徐保卫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自恋情结 杜丽娘 艺术天才 人格 戏剧创作 心理学 《牡丹亭》 梦境描写
-
描述:显然存在着某种人格变态倾向,他所创造的杜丽娘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自恋情结的形象。据说当他创作的那部不朽巨著
-
从《白话西厢记》的质疑说到《白话牡丹亭》的发现
-
作者:魏绍昌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白话小说 牡丹亭 质疑 长篇小说 吴趼人 作者署名 六十年代 研究资料 作品
-
描述:庄的"南海先友公墓"中发现了吴趼人墓,很快就收到了一封并不相识的周壬林先生的来信.周先生对我的这次发现非常高兴,知道我要编篡吴趼人的史料,表示亟愿支持,但因身在病中,寄来了
-
主体应是一个系统存在
-
作者:于海波 来源:长白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体系统 主体概念 对象系统 主体能动性 社会主体 类总体 主体地位 整体功能 使用主体 个体功能
-
描述:空泛概念;另一种是只注重主体概念的个体含义,而忽略其总体含义,主体因而变成了无数孤立个体的机械总和.这两种倾向都对主体概念做了抽象化的理解.其原因,就是我们对主体概念的内在含义揭示的不够深刻.我认为,主体概念既可以指人类总体,又可以指人类个体,这并不是出自人们的硬性规定,而是由于两者的背后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
藏汉族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藏族大学生心理研究之一
-
作者:雷永生 刘荣生 谭向明 来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藏汉 藏族大学生 需要结构 汉族大学生 黄希庭 心理研究 基本需要 自尊自立 求知需要 调查结果
-
描述:论,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 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国内,有关研究还刚刚开始,一九八八年《心理科学通讯》第二期 上刊载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黄希庭教授等人对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结果,他们 采用问卷法
-
爱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
-
作者:罗秀球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力 一致性 人类社会 劳动者 重要组成部分 上层建筑 范畴 精神生产力
-
描述:爱这个源远流长的永恒的人类生活与艺术主题,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关注.纵览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没有涉及爱这一范畴.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哲学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世界观的理论基础的作用.
-
论苏轼文化人格的独立性
-
作者:张惠民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人格 中国士大夫 苏轼 独立性 依附性 独立精神 社会角色 王安石 人生态度 自我确认
-
描述:最少是富裕农民)的家庭经济基础,又使他们具有常常可以超脱于政治之外而独善其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