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63)
报纸(352)
学位论文(20)
图书(18)
会议论文(1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81)
地方文献 (67)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4)
宗教集要 (4)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05)
2013(42)
2011(84)
2003(24)
2002(18)
1999(35)
1997(28)
1996(32)
1992(17)
1991(10)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19)
文史知识(13)
古典文学知识(9)
青年时报(8)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连环画报(1)
新财富(1)
学术界(1)
鸡西大学学报(1)
中国质量报(1)
一天训练打300发 夏天要穿厚厚的射击服 “神枪手”的
作者:管吴澄  钱云峰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时报讯 昨日上午,男子SH1级10米气步枪立射60发比赛的颁奖仪式上,四川选手包揽前三,看到弟子们取得的好成绩,在一旁的四川队教练王萍乐得合不拢嘴。在她看来,冠军董超的表现尤其值得称赞。 “他太不容易了,别的选手都是坐在轮椅上,可以帮助稳定姿势,董超是坐在凳子上,身后没有靠背,等于少了一个支点。”
黄鹤
作者:张泯刽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黄鹤 
描述:我来,因为这里 芳草萋萋,江涛拍岸 有龟蛇之峰可栖 高山流水可伴 自由散步或亮翅云间
“鸡兔同笼”
作者:裴玉打  来源: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适用)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龟  假设法  黄鹤  邮票  湖边  已知条件  问题  分析  实际  求解 
描述:-70=24(只)脚,为什么实际的脚数会多出来呢?原来是把其中的兔子也假设成鸡了,每只兔子4只脚,比鸡多2只,1只兔子多出了2只脚,共多出了24只
王安石《字》研究
作者:陈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字說  形義關係  音義關係 
描述:。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的一些价值:一、继承许学,对《》多有采用;二、据形索义,字解义间有创獲;三、注重聲训,对音义关系多有揭示;四、介绍了不少名物方面的百科知识。
“吴溥新”
作者:暂无 来源:江海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柳向春 偶然看到贵报所刊张咏先生关于南通著名藏家思学斋主人吴庭香的大《吴普心·吴溥新》,觉得很有意思,但其中又有不少误解,所以特意说明一下,以免误导众人。 张文引用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
“诗眼”
作者:何西来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眼  王安石  孟浩然  论诗  中国古代  云梦泽  名句  鉴赏  诗话  唐人 
描述:中国古代的诗话家论诗,是很讲究"眼"的,称为"诗眼"。有"眼"则活,无"眼"则死,因而评家重视,诗家更重视。诗眼有两指:一指句中之眼,一指篇中之眼。说的是诗句、诗篇中最为传神,最为灵妙,最让鉴赏者赏心悦目、拊髀称奇之处,因而也往往是诗人用力最勤之处。
古代车马
作者:芮四保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数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赤峰地区  上图  古代  内蒙古  鬃毛  公元前  成语  身高  周礼  古诗文 
描述:一、成语"车马"1.龙马精神:喻指健旺的精神,一直延用至今。据《周礼》记载:"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以上为马。"看来只有那些身高体修者才有资格称为龙马。公元前3500年的红山(内蒙古
王安石的元气
作者:胡金旺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元气  元气  冲气  冲气  阴阳  阴阳  五行  五行  体用  体用 
描述:王安石的元气体现了其治学思想和方式的独特性。元气与道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是本体,元气是作用。所以,当王安石阐述元气与冲气的关系也用到"体用"这对范畴时,这里的体用论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体用论。五行
洧与西学
作者:刘耘华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凝  西学  《七克》 
描述:文章对清初江右“程山之学”的创始人谢涛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其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经由教徒刘凝而达成的;论文根据新的材料对刘凝的生卒年代及入教时间进行考辨,并就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提
洊与西学
作者:刘耘华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凝  西学  《七克》 
描述:文章对清初江右"程山之学"的创始人谢洊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其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经由教徒刘凝而达成的;论文根据新的材料对刘凝的生卒年代及入教时间进行考辨,并就二者的"上帝观"之异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