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的情感本体论(二)
-
作者:司马云杰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本体 汤显祖 红楼梦 心性本体论 泰州学派 牡丹亭 哲学本体论 艺术哲学 自然心性 哲学思想
-
描述:落入虚妄,直接关系着后来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也关系着怎样理解《红楼梦》情感本体论问题。而晚明哲学自然心性本体论又是在"情"与"理"之争中发展的,因
-
《红楼梦》的情感本体论(三)
-
作者:司马云杰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本体 红楼梦 汤显祖 泰州学派 形而上学 本体论 曹雪芹 佛教哲学 大乘佛教 宗教哲学
-
描述:五、《红楼梦》情感本体宗教根源汤显祖说:梦了为觉,情了为佛(《南柯梦记题词》《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前面所引王思任讲汤显祖著书之神指亦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由此可知,汤显祖的戏剧
-
浅析《红楼梦》中昆曲的作用
-
作者:赵宝靖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昆曲 小说结构 人物形象 黛玉 牡丹亭 脂砚斋 戏曲 宝钗 甄宝玉
-
描述:识"的文化传承方式完成了对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昆曲作为戏曲文化
-
明清二梦,异曲同工:从《牡丹亭》到《红楼梦》
-
作者:裴雪莱 来源:山花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牡丹亭 杜丽娘 林黛玉 中国古代 封建专制 爱情 现实主义 明清 汤显祖
-
描述:。她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写梦,两位贵族少女的婚恋之梦。"二梦"都产生于梦魇纠缠着的现实。
-
论《红楼梦》中「情理兼备」而「两尽其道」之「痴理」观
-
作者:欧丽娟 来源:台大中文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模式 莺莺传 西厢记 牡丹亭 痴理
-
描述:間的愛情提供了「恩義」的倫理前提,以「日久生情」解釋愛情的發生與發展,而否定一見鍾情式的激情與欲望本能上的性趨力;在面對個人與社會有所衝突的困境上,則提出「兩盡其道」的「痴理」說以超越「癡情」論,而達到情理兼備的平衡。如果說「緣情入禮(理)」解釋了明中期以來浪漫愛情故事的創作主旨,則「緣禮(理)入情」 乃是《紅樓夢》對晚明以來「情理對立」、「以欲為情」之情論俗流的扭轉。此中,將「個人」由才子佳人模式的真空狀態置回社會脈絡與人際關係中,也把「主體性」從情欲霸權(erotic hegemony)的壟斷中釋放出來,重新回歸到 「人格價值」與「倫理意義」的追求,形成一種「倫理化的情感」與「情感化的倫理」,而臻人我無憾的最高境界。
-
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
-
作者:高永江 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悲剧精神 文学观念 西厢记 牡丹亭 中国古典戏曲 汤显祖 小说 戏剧活动
-
描述:等)和文学体裁(诗、词、骚、赋等等)。全书的中心关键是专注于对传统思想家引发的思考(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和禅宗)”几百年来人们对《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文学样式的研究论述举不胜举,但对于戏曲
-
《红楼梦》后四十回应是高鹗补续
-
作者:张书才 来源:曹雪芹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张问陶 抄本 石头记 程伟元 曹雪芹 高鹗 续书 程甲本 乾隆
-
描述:》这一基本结论。
-
有情有趣演红楼:昆曲《红楼梦》折子戏小析
-
作者:张弘 来源:曹雪芹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折子戏 昆曲 曹雪芹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汤显祖 戏曲 创作理念
-
描述:本文系昆曲《红楼梦》折子戏的编剧创作理念。文章从为什么以昆曲写《红楼梦》、为什么以折子戏写《红楼梦》、如何以昆曲折子戏写《红楼梦》三方面加以阐述,详细论述了本戏编剧的戏剧观及《红楼梦》剧本创作观。
-
陆九渊书信编年研究
-
作者:李星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书信 研究
-
描述:书信数量繁多,且书信内容精彩纷呈,包含重要的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这些书信中,南宋大思想家朱熹、陆九渊的书信研究价值尤其巨大,对于探究他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学者对朱熹书信已经有了编年
-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评点研究
-
作者:李芸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评点 研究
-
描述:了进一步的解读。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版本入手,胪列收集到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六个版本的概况,列表比较了梦园本和清芬阁本的差异之处,找出其共同的原本康熙三十三年的梦园本,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二章着重于评语内容的分析,从主题“情”、关照女性形象、关目构思等方面细致地剖析了三妇的评点特色——细腻感性而又不失理性。第三章阐述了吴吴山三妇和《三妇合评本》序跋评点者间的互动联系,她们互为亲友,又互为知音,为我们呈现出了在良好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一群女性,并引申到《牡丹亭》的其他评点者,描绘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简述了《三妇合评本》的贡献和影响,既为《牡丹亭》正本清源,又扩大了《牡丹亭》的传播范围,填补了《牡丹亭》女性系统评点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