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易经》中的民歌辨正
作者:唐志凯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经》  民歌  先张  尔雅  “子”  假面  《说文》  《周礼  尚德  周易注 
描述:看清它的本来面目,首先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辨正过程。 《易·中孚》有这样一首诗:“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否与尔靡之。”《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于幽远,则为其子所和,故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也。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者,靡,散也……不私权利,惟德是与,若我有好爵,吾愿与尔贤者分散而共之。”这个解释显然很牵强。因为《易·中孚·鸣鹤》分明是首爱情诗,而《正义》却偏偏要把它解释成政治诗。 ”《鸣鹤》是否是首爱情诗,关键在于对“子”字的理解。诗前边说“其子和之”,后边说“吾与尔靡之”,显然前头的“子”所喻的就是后头的“尔”。孔颖达在《正义。中认为这个“子”是子女,仔细推敲,这种说法显然与诗意不合,因为在那样一个礼法森严的社会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不可能是父唱子和。再者,“吾与尔因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落脚点应是狭义认识论
作者:许兆君  来源:求是学刊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狭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黑格尔  社会意识  哲学教科书  人的社会实践  实践概念  辩证法 
描述:一点,理应把认识论 (在本文中均指狭义认识论,下同)安排在整个哲学体系的最后。这是因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全部辩证关系,只有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所谓解决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际上可以归结为解决认识与实践的矛盾。社会实践及其发展,是解决主客观矛盾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主张把认识论安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后部分,并不是说主客观矛盾到这里就最终解决了;恰恰相反,而是认为这样的安排能够体现出这个哲学体系的开放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一切旧哲学那样,宣布自己为最终真理,而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只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认识,而不可能达到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