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65)
图书
(138)
学位论文
(83)
会议论文
(46)
报纸
(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34)
地方文献
(13)
按年份分组
2013
(78)
2012
(126)
2011
(103)
2010
(81)
2009
(86)
2002
(34)
1996
(28)
1983
(33)
1982
(27)
1960
(13)
按来源分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7)
学术月刊
(13)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4)
文教资料
(3)
中国文字研究
(2)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
(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1)
青春期健康
(1)
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周礼正义》
周礼正义
中华书局
大型
孔子
周礼
校对
大跃进
正义
适宜性
注疏
大戴礼记
女子
王
契约
宋太宗
标点
类编
商鞅变法
商榷
秦国
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界
古文
姓氏
孙诒让
孔颖达
字形结构
译文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周礼正义》标点商榷】搜索到相关结果
34
条
从《
周礼
正义
》看大型辞书的车制條目
作者:
汪少華
来源:
中国文字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典
横木
周礼
大型
正义
段玉裁
孙诒让
戴震
急就篇
释名
描述:
梁启超对孙诒让的《
周礼
正义
》推崇备至,说:"这部书可算清代经学家最后的一部书,也是最好的一部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三)好在哪里?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学要》指出:"清末孙诒让所著《
周礼
正义
孙诒让《
周礼
正义
》王、陈点校本误读失校辨正
作者:
刘兴均
来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礼
正义
》
王
陈点校本
标点
校勘
描述:
晚清孙诒让《
周礼
正义
》自问世以来,受到学界瞩目。但现在的四种版本讹误在所难免。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王文锦、陈玉霞点校本,它参考了乙巳本和楚本,择其众本之长,将其文字的讹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标点
亦精
周礼
与华夏民族习惯法初探
作者:
刘翠萍
来源:
社会科学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习惯法
周礼
成文法
描述:
本文通过对我国习惯法研究的现状、传统法学理论面临的困境及习惯法本质特征的探析,通过对周札的广泛性特征、周札道德与法的双重性质以及
周礼
与成文法之间的对抗的考究,发现
周礼
是在夏商之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周礼
》成书年代研究方法论及推论
作者:
张国安
来源:
江苏文史研究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中国
古代史
西周时代
描述:
《
周礼
》成书年代研究方法论及推论
从
周礼
与基督教看中国与西欧历史的走向
作者:
杨正香
来源: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基督教
西欧
描述:
家的形成
《
周礼
》双音节名物词词源义探求举隅
作者:
刘兴均
来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合成名物词
结构类型
词源义
描述:
义的凝固及其命名之由
周礼
中的「人民」
作者:
赖祥蔚
来源:
华冈社科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周官
周朝
西周
周公
人民
权利
义务
城邦
编户齐民
王安石
描述:
周礼
中的「人民」
《
周礼
》名物词贮存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
作者:
刘兴均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
词汇
古代
周礼
思维
模式
描述:
名物词作为具体特定物的名称是客观实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把主观感觉到的客体形象经过思维的类化处理,借助有声语言外显出来的结果,因而它就带有意识或精神的印记。语言是有民族性的,语言的民族性表现在它鲜明地表现了民族的精神。正如洪堡特指出的:“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鲁颂·驷》篇与
周礼
的关系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
姚小鸥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国
周礼
春秋时期
出土文献
军事力量
文化意义
复兴
主旨
成就
辨析
描述: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的辨析,指出《鲁颂》中《駉》篇的主旨在于歌颂鲁僖公振兴鲁国军事力量的活动及其成就,并指出这是春秋时期鲁国复兴“
周礼
”的重要内容,从而证明《鲁颂》当为《颂》诗一部的根据所在。
简论封建与周代礼治
作者:
金尚理
来源:
东方论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
周礼
政治关系
传统文化
描述:
封建是周代政治关系的基本框架 ,也是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渊源。与宗法的“亲亲”精神不同 ,封建把政治等级建立在血缘与类血缘的基础之上 ,视政治关系高于亲情关系 ,其内在精神是“尊尊”。秦汉以后 ,封建虽逐步被郡县取代 ,但其内在精神并未消失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