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5)
报纸(67)
图书(2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0)
地方文献 (36)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3)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10)
1999(11)
1998(5)
1997(7)
1995(7)
1990(10)
1988(7)
1987(3)
1983(6)
按来源分组
江苏地方志(4)
中国文学研究(2)
社会科学辑刊(2)
中华文史论丛(2)
江西社会科学(1)
吉林中医药杂志(1)
金田(1)
考古与文物(1)
文史杂志(1)
桂海春秋(1)
曾巩文章论
作者:周楚汉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圣人之道  先王之道  曾巩  欧阳修  文章理论  司马迁  士大夫  “法”  学士  南齐书 
描述:年,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
《东台市》于94年出版发行
作者:王益民  来源:江苏地方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台市  出版发行  民俗宗教  经济综述  公开发行  彩色地图    滩涂开发  王益  科技出版社 
描述:《东台市》编纂于1986年,数易其稿,于1992年5月通过省、市两级评审后又经过一年多的修改、考订,已交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1994年上半年正式公开发行。 《东台市》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至
痴心不改凌云:记昆剧青年演员陶铁斧
作者:王佩孚 墨林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安吉县  剧团  演员  群芳争艳  音乐教师  身在曹营心在汉  牡丹亭  清新优雅 
描述:稀记得当时富有戏剧性的一幕.陶铁斧到乡下插队落户的第二天,就从广播听到了让他到
新旧《唐书·地理》今山东部分纠谬
作者:吴松弟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太平寰宇记》  地理  贞观十七年  纠谬  天宝元年    济州  旧唐书  《唐会要》  史地研究 
描述:新旧《唐书·地理》今山东部分纠谬吴松弟《旧唐书》和《新唐书》二书的地理部分,旧本错误较多。中华书局新标点本汲取前人考史成果,对书中的许多错误作了勘误。但笔者在编辑《两唐书地理汇释》时①,发现中华
“才乡”中看“才乡”:浅议《临川县志》的地方特色
作者:范茂芝 李志平  来源:江西方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县志  临川县志  地方志  地方志  评论  评论 
描述:“才乡”中看“才乡”:浅议《临川县志》的地方特色
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王英主编《袁枚全集》评介
作者:罗永生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籍整理研究  王英  袁枚  《随园诗话》  重要成果  校点本  点质量  历史唯物主义  《养一斋诗话》  书名号 
描述: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王英主编《袁枚全集》评介罗永生清代乾隆才子、性灵诗派首领袁枚(1716─1798)及其著作曾被历史套了许多桂冠,但亦被扣上不少恶名。袁枚生前,就有章学诚诬之为“倾邪小人
功在编纂、标校--评王英主编《袁枚全集》
作者:周烈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功在编纂、标校--评王英主编《袁枚全集》
贵在编纂、标校──王英主编《袁枚全集》评介
作者:周烈  来源: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枚  王英  标校  古籍整理出版  清代文学  随园  校点本  诗文集  古典文学研究  袁枚研究 
描述:贵在编纂、标校──王英主编《袁枚全集》评介周烈近几年来,清代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已逐渐扭转了过去古典文学研究只热衷于明清以前的局面。仅以古籍整理出版而言,清代的诗文集、小说集、戏曲集等整理校点
周达三与成都古堂刻书
作者:张其中  来源: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之洞  尊经书院  周达  《说文解字》  目录学  四川图书馆学报  墓志铭  王应麟  成都  《书目答问》 
描述:贵州、甘肃、四川三地无书以进,可见西南之地的图书雕印事业与全国的差距。 清代乾隆年间,全国安定日久,蜀中元气
从昆曲《琵琶记》看其人民性的升华:浅谈郭汉城、谭湘改编本
作者:刘淑兰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琵琶记》  民族性与人民性  改编本  赵五娘  昆曲  《牡丹亭》  现实主义  《西厢记》  《桃花扇》  《长生殿》 
描述:《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高则诚的名著,它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将宋元南戏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给明清传奇以巨大的影响。后人称它为“南曲之祖”,与《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并列为中国五大古典名著,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