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13)
报纸(463)
图书(85)
学位论文(28)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55)
地方文献 (329)
地方风物 (40)
宗教集要 (24)
才乡教育 (23)
红色文化 (21)
非遗保护 (10)
按年份分组
2014(241)
2013(77)
2010(144)
2009(117)
2007(89)
1995(32)
1989(18)
1962(4)
1936(2)
1910(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3)
文物出版社(2)
商务印书馆(1)
大众日报(1)
纺织服装周刊(1)
中华书局(1)
今传媒(1)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1)
中国收藏(1)
法音(1)
刘绍:“野史馆长”
作者:暂无 来源:今传媒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馆长  野史  中国近现代史    1921年  学者 
描述:刘绍(1921年—2000年),著名中国近现代史权威学者。原名宗向。生于辽宁锦县,祖籍河北芦台。九一八事变后,刘绍流亡山东、上海、南京,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复员后分由北大毕业。1950年由香港
白居易文集 图文版 1
作者:  白居易 刘振鹏  来源:辽海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主张的提出者。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评言平易通俗。作品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提示了社会矛盾。
白居易文集 图文版 2
作者:  白居易 刘振鹏  来源:辽海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提出者。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作品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矛盾。
白居易文集 图文版 3
作者:  白居易 刘振鹏  来源:辽海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主张的提出者。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作品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提示了社会矛盾。
白居易文集 图文版 4
作者:  白居易 刘振鹏  来源:辽海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主张的提出者。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作品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提示了社会矛盾。
《题乌江亭》与《乌江亭》比较
作者:韩姝婧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题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  江东  杜牧     
描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宋·
白云黄鹤下的“美丽人梯”:武汉市汉江区中学政治教研员银平
作者:楚竹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研员  武汉市  中学政治  老师  黄鹤  青年教师  教学质量  白云  女教师  学科带头人 
描述:看到老师QQ空间里那张题为"09清明垄上行"的照片,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想不到,这位13年前就开始在本刊崭露头角,发表了《谈谈法律与道德的"三个互相"》等多篇文章的女教师,不仅容貌清秀,衣着竟
从蝴蝶说到读书的“”与“出”
作者:曾庆鸿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蝴蝶  读书  林风眠  刘绍棠  阅读  写作  艺术家  独特风格  发展创新  景德传灯录 
描述:”也是这个意思。面壁,本指佛教的坐禅,面向墙壁,端坐精修,《景德传灯录三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成语“作茧自缚”,说的是蚕儿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不过,蚕儿最终还是冲破了茧的束缚,化为蛾,这与蝴蝶从茧中挣脱出来,获得自由,是一样的。蝴蝶和蚕的
刘绍:"野史馆长"
作者:暂无 来源:今传媒(学术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两岸的文士因为各受其主的关系,许多史实难免不受歪曲"的现状,加之受胡适对传记文学鼓吹的影响,又不愿靠别人发饭票过日子的刘绍,在胡适、毛子水、沈刚伯等前辈的鼓励下,创办了<传记文学>.
《牡丹亭》下场诗之"集"
作者:刘绍颖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下场诗  下场诗      明后期  明后期  中晚唐  中晚唐 
描述:"集"作为明清传奇里下场诗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其中不乏画龙点睛之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的下场诗.通过对<牡丹亭>下场集唐诗的简要介绍,分析汤显祖创作时受到的明代后期文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