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0)
报纸(28)
学位论文(3)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0)
地方文献 (17)
红色文化 (13)
宗教集要 (1)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09(12)
2007(15)
2005(5)
2000(3)
1998(6)
1997(7)
1987(5)
1983(2)
1981(3)
1964(1)
按来源分组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4)
中国史研究(2)
小学生时空(1)
半月选读(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新闻战线(1)
鸭绿江(1)
书法报(1)
河南林业(1)
文谭(1)
也说《周礼》“柴”与《楚辞》“
作者:蒋瑞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楚辞》  殷商火祭 
描述:,否认了《周礼》“柴”与《楚辞》“”同义 ,否认了《楚辞·招魂》中“”可能是“柴祀”之“柴”的说法 ,重申了《招魂》“”只是一个语辞 ,认为在楚俗招魂中 ,“”声音的运用比它本身的词义重要
写短,深
作者:吴红  来源:文谭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短篇小说  情节小说  平衡木  作家  中篇小说  身生活  创作者  刘绍棠  篇幅  生活片断 
描述:许多短篇小说名为短篇,却往往写得很长,在写法上也接近于中篇小说。近来一些文艺报刊为了偏补这一文弊,特辟“微型小说专栏”,这说明短
“柴”“”考辨
作者:刘付靖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尧典》    《管子》  《招魂》  《山海经》  昊天上帝  《说文解字》  楚方言  《韩诗外传》 
描述:一、《周礼》以“实柴”释“”“燎”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下一段话:“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沈祭山林川泽。”①上文中的“以沈祭山林川泽”,郑玄注:“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顺其性...
让野火烧得更旺
作者:世译  来源:河南林业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农林部  生物多样性  护林防火  西黄松  威斯康星大学  护林员  《科学》杂志  灌木  公园绿地 
描述: 美国去年经历了20年来森林火灾最严重的夏季,9万多场野火席卷了近600万英亩森林和牧场。但是美国农林部不打算加强护林防火运动。农林部现在同科学家和环保人士有了同样的想法,他们怀疑斯莫基熊(一个身穿护林员服装的熊的漫画形象,作为防止森林火灾的象征)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已经
李瑞清正书对联赏析
作者:暂无 来源:书法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李瑞清  对联  郑文公碑  “声”  “清”  “新”    “歌”  “虚”  流动之美 
描述:李雨(石家庄)《书法报》2005 年7月4日第27期第6版刊登 的李瑞清这幅五言联,最大特点 有两个,一是结体稳定,字迹方 正,不偏不倚。虽多茂密之,但 参差自然,繁而不乱。比如“尘” 中的“土
看得深想得透(评本期123页李浩同志的《三访“急先锋”
作者:凌璞三  来源:鸭绿江 年份:196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看得深想得透(评本期123页李浩同志的《三访“急先锋”
能不能写得更短?——介绍两篇短的古文
作者:一得  来源:新闻战线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文章  司马迁  王安石  古文  报纸  史记  翻案  读者  消息 
描述: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漫说“落”
作者:吕漠野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为自己辩护  离骚  菊花  屈原  凋落  秋菊  时态 
描述:错,屈原可不能错吧,于是以后就有不少人把“落英”的“落”解释为“初始”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于是推而广之,又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落英缤纷”里的“落英”也应该解为“初开的桃花”.以后还历代有人争辩呢.
“用”诗谜
作者:暂无 来源: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字谜  谜语  半边  字形  可耕  组合  形象  形式  形成 
描述:王安石曾写有一首关于用字的字谜诗,诗是这样写的: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谜语按字形把用字拆成多个部分,再以不同形式组合而形成,既形象又生动。
作者:龚令民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文化史  陈寅恪  太阳  许慎  代表  英国人  说文解字  化成  天地人 
描述:如果你问英国人,太阳为什么是sun,他肯定答不上来;同样的问题假如你问中国人,估计只要上过学的都觉得你挺无聊。记得小学一年级刚识字那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说,日最初是一个带点的圈,圈代表太阳,点代表太阳中的阴影。后来随着书写介质的变化就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