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陆九渊的近体诗格律分析
作者:黄建荣 陈志云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陆九渊  :近体诗  格律 
描述:陆九渊所作的全部14首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谨严,虽然有少许疏漏和不尽如意之处,但作整体观照,仍是瑕不掩瑜的。
近体诗的对仗艺术
作者:王新霞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中国语言文字  胡应麟  《文心雕龙·丽辞》  诸葛亮 
描述: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
汤显祖诗赋(赞)用韵考
作者:杜爱英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近体诗  古体诗    通叶 
描述:本文穷尽式地考察了明代江西人汤显祖诗赋(赞)的用韵,从近体诗、古体诗、赋的三种不同用韵系统,揭示了汤显祖诗文用韵的多面性,为正确评价汤显祖是否懂声律,提供了事实论据。
近体诗流水句的语式特征
作者:韩晓光  来源: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水句  语法分析  近体  兼语式  刘禹锡  流水对  语言形式  竹枝词  汤显祖  诗语言 
描述:近体诗流水句的语式特征
走出“牡丹亭”:苏舜钦近体诗中的语言转型
作者:倪博洋  来源: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舜钦  牡丹亭意象  语言转型  文学多元化 
描述:苏舜钦的诗歌通过副词的恰当使用、句子对偶的巧妙改变、援用散文手法入诗等方式,打破了唐诗以来意象浓密、句子定位模糊、诗篇精致繁复而难以使读者把握要领的局面,促成了宋诗的语言转型.这正与人们历来称赞的“牡丹亭”意象相背离,从而促进了文学多元化发展.
诗词语言艺术例论
作者:吴孟复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诗词  诗歌语言  杜甫  我国古代  近体诗  王安石  汉语词汇  语言风格  苏轼 
描述:何文字、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这是对仗、韵律的基础,也是词、句、篇章千变万化的由来,而我们先民早就总结出来的赋、比、兴等手法又大大提高诗歌的表现力量。所以,
杜易简还是杜必简
作者:赵立新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简  杜审言  近体诗  乐府歌行  钱仲联  旧唐书  王船山  七言  古籍出版  胡应麟 
描述:近读钱仲联先生增补集说校注的《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在《代白纻舞歌辞四首》其四后有"集说"一条,摘录如下:
试评初唐诗人陈子昂
作者:张步云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子昂  文学主张  汉魏风骨  初唐诗  诗教传统  诗歌创作  近体诗  文艺观点  胡应麟  南北文学 
描述:感遇》诗,而是他少量的近体诗。同时文章肯定陈志昂能比同时代诗人更早更具体地反映不义征战后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李白诗散论
作者:王硕  来源: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白诗歌  散论  诗歌体裁  《诗薮》  近体诗  唐代  诗体  胡应麟 
描述:一、关于李白诗歌的体裁有唐一代是诗体的大发展和完备时期。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这样的感叹:甚矣,诗大盛于唐,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谈杜甫《登高》
作者:王淑红  来源:决策探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高》  杜甫  近体诗  七律  艺术性  思想性  中晚唐  胡应麟 
描述:唐代是五言、七言古近体诗高度繁荣时期,尤其到盛唐,五言绝律已灿然大备,七律也日趋成熟。但大量刨作七律,使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结合,并且具备多样的风格,为中晚唐及宋、元、明、清许多诗人所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