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502)
报纸
(127)
图书
(122)
学位论文
(84)
会议论文
(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35)
地方文献
(13)
宗教集要
(13)
红色文化
(12)
地方风物
(4)
才乡教育
(3)
文化溯源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3
(85)
2011
(116)
2010
(95)
2008
(109)
2002
(37)
1995
(26)
1985
(34)
1983
(33)
1960
(11)
1936
(13)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
(8)
健康报
(8)
中国医院管理
(2)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1)
青春期健康
(1)
华冈社科学报
(1)
河南医学情报
(1)
人民画报
(1)
光明日报出版社
(1)
河南科技
(1)
相关搜索词
壮美
周礼
生平事迹
城邦
大跃进
河南省
姿态
奥组委
史料
同志
图案
译文
研究
基本特征
齐白石
威仪
适宜性
饮食
文化
睡虎地秦简
图学
周礼文化
商周青铜器
国风
孔子
地图
金文
考证
注疏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人民的好医生-周礼荣(照片九幅)】搜索到相关结果
1882
条
周礼
中有关人口档案的思想
作者:
聂惠哲
来源:
中国档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礼
》
档案理想
人口档案
人口稽录制度
描述:
周礼
中有关人口档案的思想
“
周礼
三德说”与道德的层次性
作者:
宋希仁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三德”
至德
道德要求
《
周礼
》
敏德
层次性
道德教化
《孔子家语》
描述:
《朱子大全》第六十七卷“杂著”中,有一篇“
周礼
三德说”,对《
周礼
》中所讲的“三德”作了解释,对三德之间的关系讲了一番道理,其中有些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道德的层次性和实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很有启发和借鉴
《
周礼
》中“通”、“达”词义的系统联系
作者:
宋永培
来源:
古汉语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达”
《
周礼
》
词义系统
词义特点
往来行
系统联系
考工记
司寇
《十三经注疏》
“大”
描述:
《
周礼
》中“通”、“达”词义的系统联系宋永培对《
周礼
》中使用“通”、“达”这两个词的例句进行穷尽性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二者的词义特点及其系统联系。(一)《
周礼
》以“道路上往来行动、沟通双方”的词义
在经典与政治之间——王安石变法对《
周礼
》的具体实践
作者:
王启发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先王意识
古典理想主义
《
周礼
》诠释学
描述:
如何以《
周礼
》为依据而进行具体变法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究的。
中国古代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
周礼
》市场考
作者:
周明星
来源:
商业文化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礼
》
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古代
市场
物质生产
《
周礼
正义》
胥徒
官府
常平仓
天官
描述:
中国古代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
周礼
》市场考周明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得晚,对市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制,遗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很少。《
周礼
》是系统叙录中国古代官制的最早一部典籍。它以内容丰富,提纲
关于《
周礼
·地官司徒》中土地观念的研究
作者:
肖树文
茹英杰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关于《
周礼
·地官司徒》中土地观念的研究
周礼
全自然语言逻辑思想综述
作者:
刘新文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逻辑
周礼
全
自然语言逻辑
形式逻辑
逻辑学家
思想
传播
应用问题
中国
先生
描述:
周礼
全自然语言逻辑思想综述
论《
周礼
》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作者:
朱华
朴江玉
来源:
丹东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命
礼仪
影响
描述:
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首。“
周礼
”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
《
周礼
》中社会救助思想略论
作者:
甄尽忠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礼
》
社会救助
实施
描述:
在《
周礼
》中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其救助对象主要有幼儿救助、老人救助、残疾人救助和疾病救助等。《
周礼
》中的这些社会救助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已得到普遍的实施,对后世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救助思想
郑玄《
周礼
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
作者:
鲁洪生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礼
注》
用《诗》方法
美刺
比
兴
描述:
角度不同。当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 ,郑玄《
周礼
注》侧重从用《诗》方法、政教功能角度解说。其三 ,最直接的原因是郑玄随文释义
首页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