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45)
报纸(74)
学位论文(18)
会议论文(5)
图书(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88)
红色文化 (20)
地方文献 (17)
宗教集要 (14)
非遗保护 (3)
地方风物 (3)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70)
2013(57)
2012(87)
2011(93)
2010(62)
2009(70)
2008(52)
2007(60)
2002(28)
1992(10)
按来源分组
语文天地(8)
中学语文(8)
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2)
短篇小说(原创版)(1)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1)
阅读与鉴赏(1)
芒种(1)
江苏政协(1)
高考金刊(1)
做人与处世(1)
中国历代文人的忘年恋揭密
作者:探寻  来源:幸福·女读者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朝云  汤显祖  红颜知己  钱谦益  牡丹亭  生死  姬妾  故事  妻子 
描述:中国历代文人的忘年恋揭密
钱钟书《宋诗选注》发微
作者:李裕民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钟书  王安石  形象思维  士大夫  宋诗  梁山泊  宋代  苏辙  宋江  苏轼 
描述:书实在叫得太响了,在同类书中,它大概是发行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了,偶去书店见了,下决心买一本。回家看了看,果然与众不同。其序就是一篇研究宋诗的好文章。此书是作者下了两年工夫看了许多原始材料之后精选而成的,与世上拼凑之作大不相同。它有自己的风格,所选80人的小传、诗的注释均不受题材拘束,也没有统一的格式,随意地谈开去。如小传不像一般人只说简历,他要说些别的,在徐玑传中讥讽叶适不善写诗犹如不善飞的鸵鸟,韩驹传里说苏辙有爱给人戴高帽子的毛病。如注释,往往涉及古今中外相关的或者不甚相关的内容。他善于联想,又有生动的比喻,有时辛辣,甚至有些滑稽。做学问累了,看一下它,是最佳的调节。于是,我把它放在案头,有空经常翻阅。翻多了,渐渐发现其中有作者难言的苦衷,也有他自己未必看得清的缺陷。一、钱钟书选注宋诗的苦衷1988年钱钟书为香...
试论秦观诗词研究的不平衡现象
作者:董凯扬  来源:新学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观诗  秦观词  女郎诗  词作  元好问  苏轼  婉约词  王安石  创作  黄庭坚 
描述:提到秦观,我们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给出的定位是北宋婉约词的大家,宗师。的确,秦观以词名世,在词的创作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后世对他的词作推崇备至,冯煦认为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
快阁不快
作者:王建民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书法家  王安石  人生轨迹  北宋  乌台诗案  历史  黄州  范仲淹 
描述:;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这样丧气的话,却被
二苏手足情
作者:曹春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宋仁宗  欧阳修  文坛盟主  王安石  科举考试  苏洵  北宋时期  翰林院 
描述:北宋时期宋仁宗嘉佑元年(1057),四川眉州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让他的两个儿子参加第二年举行的全国科举考试。苏洵和当时的文坛盟主、官居翰林院学士
北宋大家黄庭坚
作者:张蕾  来源:美术大观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北宋  江西修水  王安石  欧阳修  书法艺术  黄山谷  独特风格  颜真卿 
描述:上读书颖悟过人,所以他诗文超群,文才出众,23岁就中
烟雨东坡
作者:王沂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坡  杭州西湖  苏轼  沐阳县  王安石  御史台  青苗法  歌妓  秦观 
描述:烟雨东坡
《全宋诗》重出现象小析
作者:吴宗海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全宋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王安石  《全唐诗》  《吴江岸》  《青山集》  曾公亮  苏舜钦  苏轼 
描述:《全宋诗》重出现象小析
情景式名句默写设计50例
作者:蔡目杰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甫  名句  王安石  琵琶行  北固亭  情景  化用  描写  永遇乐  苏轼 
描述:情景式名句默写设计50例
宋代哲理诗杂谈
作者:董水龙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理诗  艺术修养  人生哲理  苏轼  诗趣  庐山  王安石  杨万里  理趣  诗歌 
描述: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且看苏轼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