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68)
报纸(510)
图书(137)
学位论文(96)
会议论文(4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441)
地方文献 (99)
文化溯源 (13)
才乡教育 (1)
非遗保护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2(248)
2008(187)
2006(174)
2005(109)
2003(99)
2002(81)
2001(74)
1995(78)
1989(42)
1987(62)
按来源分组
戏曲研究(76)
文献(29)
戏文(28)
丽水日报(24)
文学遗产(22)
中国典籍与文化(14)
黄梅戏艺术(8)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8)
兰台世界(5)
宋史研究论丛(1)
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 第6 铜器及石刻上乐舞图像
作者:民族音乐研究所编  来源:音乐出版社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描述: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 第6 铜器及石刻上乐舞图像
(宋)王安石“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第二
作者: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选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教育名著  教育名著  作品综合集  作品综合集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描述:(宋)王安石“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第二
东北现代音乐史料 第三 爱国音乐家闫述诗 东北抗日联军歌曲
作者:谷音 谢维廉 凌瑞兰编  来源: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东北现代音乐史料 第三 爱国音乐家闫述诗 东北抗日联军歌曲
聂子述和他刻的《宋拓郁孤台法帖》
作者:王天晴 李雪萍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川文化  临川文化  聂子述  聂子述  郁孤台法帖  郁孤台法帖 
描述:介绍了聂子述和他刻的《宋拓郁孤台法帖》,并根据法帖的内容阐述了他的书法艺术性、学术资料性、以及文物鉴赏性等珍贵价值,是古代临川文化的又一个新的亮点。
养生文摘:装糊涂和装聋作哑(易文)/睡翁林散之 边文
作者:暂无 来源:武当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养生文摘:装糊涂和装聋作哑(易文)/睡翁林散之 边文
北魏孝文帝巧用《革》卦促进迁都:《资治通鉴》所涉《易》文
作者:铮甫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  《革》  《易》  阴阳观  《通鉴》  《周易》  变法改革  封建社会  平城 
描述:中时迁都洛阳记叙尤详.本文拟对孝文帝利用《周易》革卦排除迁都阻力一事略陈管见。谋略与威权并用实现迁都大计《通鉴》在记叙了孝文帝拓跋宏在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等改革措施后,即行谋划将部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但是,考虑到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强大,不便公开提出,“乃议大幸伐齐,故以胁众。”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五月的一天召见群臣.“使大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孝文帝高兴地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①朝臣部不敢说话,只有任城王拓跋澄仗着是皇帝的叔父,位尊权重,敢于廷争面折,因而提出反驳c退朝后,孝文帝单独召见了拓跋澄,首先解释了在朝堂上厉声作色的缘故:“明堂之事,恐入人竟言,记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让拓跋浪消了气,接着就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迁都的想法:“今日之...
市府:命令:府令:委任韩勋为本府公安局会计员郭九如为该局
作者:周大文  来源:北平市市政公报 年份:193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市府:命令:府令:委任韩勋为本府公安局会计员郭九如为该局
新发现的研究曾巩的重要资料-兼曾巩佚诗一首
作者:涂木水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佚诗  续稿  重要资料  新发现  《元丰类稿》  南丰县  文化名人  专辑  《曾巩集》 
描述: 曾巩(1019—1083)是我区著名的文化名人。1983年,在他的故乡南丰县举行了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曾巩研究论文集》和其他论著,掀起了解放后曾巩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曾巩诞辰九百七十周年时,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我校学报编辑部出版了“曾巩研究专辑”,著
《宋会要稿》中章惇役法驳议奏折考校
作者:李金闯 蒋晓略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免役法  章惇 
描述:《宋会要稿》是宋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本文考证了元祐元年章惇的一篇驳议奏章。
汇集详备 勘别精审:评朱天曙校《周亮工全集》
作者:平志军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汇集  全集    相关学科  先秦时代  明清时期  研究资料 
描述:研治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及相关学科,均必须以占有丰富甚至尽量穷尽资料,作为治学的准备与基础。于是,学人们不免或为资料的极度匮乏而烦恼,如先秦时代;或为资料的过于浩繁而无从着手,如明清时期。受各种条件限制,第一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