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96)
报纸(751)
图书(22)
学位论文(20)
会议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593)
地方文献 (157)
非遗保护 (19)
才乡教育 (9)
地方风物 (8)
红色文化 (6)
宗教集要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56)
2013(90)
2012(118)
2009(76)
2006(44)
2002(21)
1995(27)
1986(19)
1985(16)
1979(6)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12)
新民晚报(8)
解放日报(6)
艺术评论(4)
上海文化艺术报(3)
学习与探索(2)
青年文学家(2)
高中生之友(1)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1)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
李浩小说艺术特质论
作者:张清芳 陈爱强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艺术  特质论  中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  代表作家  《当代》  《作家》  《十月》 
描述:李浩是70后的代表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人民文学》、《当代》、《作家》、《十月》、《清明》等刊物上发表过《那支长枪》、《无处诉说的生活》、《等待莫根斯坦恩的遗产》、《黑森林》、《会飞的树》、《夏冈的发明》、《藏匿的药瓶》、《将军的部队》、《乡村诗
《南柯梦记》艺术特色研究
作者:肖鲁云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时间结构  艺术手法  结构形式  政治腐败  作者  特色研究  临川  戏曲  黑暗 
描述:《南柯梦记》的作者,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玉茗堂主人;江西抚州临川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这时,已在朱明王朝没落时期,汤显祖的一生,正处在政治腐败,人民苦难的黑暗社会里。
《牡丹亭》叙事艺术的美学特征
作者:崔晓燕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叙事艺术  美学特征  戏曲评论  汤显祖  明代  艺术构思 
描述: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盛况。诚然,[第一段]
虞集散文的重要艺术特色
作者:姬沈育  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虞集  散文  艺术特色 
描述:虞集为元代文章大家,名列“儒林四杰”之首.在艺术方面,虞集散文具有平易澹泊、长于说理、不拘于法度而机用自熟等特色.[著者文摘]
结课也应是一种艺术
作者:王世应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结课  引导学生  小学生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氛围  课文教学  教师  设问  结尾  想象力 
描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晏殊《浣溪沙》的艺术魅力
作者:牛荦婷  来源:才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闲愁”  “闲愁”  “渐变”意识  “渐变”意识  “惜时”意绪  “惜时”意绪 
描述:晏殊是我国北宋初期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以《浣溪沙》一词最负盛名。这首词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注重设问艺术 培养问题意识
作者:祁秀玲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问题意识  设问  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  根本原因  求知欲  学习过程  教学论研究  王安石 
描述:互动中,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善于质疑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设问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设问,才能使学生快速积极地进入语文问题情境之中,从而逐
黄永年先生篆刻艺术趣闻
作者:曹旅宁  来源:收藏(拍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篆刻艺术  黄永年  趣闻  70年代  西泠印社  三足鼎立  学问家  国内外 
描述:黄永年先生是学问家,这一点许多人知道。黄先生又是国内外知名的篆刻高手,70年代中后期曾发起成立西安终南印社。与杭州西泠印社、武汉东湖印社三足鼎立,这一点,许多人还不知晓。黄先生身后,终南印社的挽联“学坛寂寞失朝月,印社悲凉忆春风”,回顾此段往事,颇具感情。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颐和园和首都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左起:健、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颐和园和首都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左起:健、
《周礼正义》所见诒让名物训诂研究
作者:钱慧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诒让  《周礼正义》  名物  名物训诂 
描述:献与文献之间循环操作的模式,将名物研究推进到现代名物学研究的阶段。诒让《周礼正义》正是产生于这学术研究新旧交替之际,在中国名物训诂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传统名物训诂的高峰并对现代的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