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120)
报纸(612)
图书(105)
学位论文(100)
会议论文(4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84)
地方文献 (172)
文化溯源 (13)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3(182)
2008(193)
2004(112)
2001(81)
1998(92)
1996(82)
1993(51)
1984(51)
1966(2)
1940(1)
按来源分组
戏剧文学(39)
古典文学知识(18)
学术月刊(16)
学语文(5)
文史哲(4)
云南图书馆(1)
当代学生(1)
上海远东出版社(1)
天津中医药(1)
新东方(1)
旋律
作者:  萨波奇·本采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旋律  音乐史  音乐史  旋律 
描述:旋律
作者:刘景茹  来源:牡丹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似道  蔡京  相位  仕途  敛财  罪恶  皇帝  李林甫  王安石变法  河北 
描述:~~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 --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关秀娟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关秀娟  来源:福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诗歌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问题意识”与新创获:序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
作者:邓绍基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汤显祖  戏曲  博士学位论文  学术专著  中华书局 
描述:去年岁末,程芸学棣寄来他的学术专著《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问序于我,今年春天,又寄来修定稿,并说此稿系交付中华书局之最后定稿,再次嘱我写序。无奈我有约在身,四五月间应邀赴吴中和鄂渚讲课。六月上旬
应是〔滩簧〕非“汤黄”
作者:谢伯淳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川剧  民国时期  贡献  业余  滩簧  戏剧研究  演唱艺术  改革  唱腔艺术  曲牌 
描述:。这种组织其它地区也有。可见业余川剧爱好者研习川剧艺术早已蔚然成风。而解放后,或茶房、酒店,或家庭、院坝,玩友与玩友,玩友与专业演员互相切磋、探讨川剧演唱艺术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特别是现在的一些中青年川剧爱好者,具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又有书籍、录音带等参考,对唱腔艺术的改革就更方便了。如重庆市川剧院三团已故名鼓师侯正明有一个业余学生叫彭明,自幼学
立功不居的谢逸桥
作者:何国华  来源:广州研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中山  建设措施  破坏者  革命事业  同盟会  中华民国  铁路局  民主  丘逢甲  贡献 
描述: 谢逸桥是德高望重的第一批同盟会员,他对推翻腐败、卖国的清廷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当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却功成引退。谢逸桥认为,“革命是破坏行动,政治是建设措施,是两回事。从事破坏者
“绿色人物”应是环保代言人
作者:程万军  来源:绿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绿色  环保  代言人  评选规则  泥石流  教育为本  贡献  中国  京杭大运河 
描述:不管有无“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环保英雄早已在社会中出现并做出贡献。当我们环视周遭的环境,不得不认可这样的事实:没有他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将更糟。
汤显祖剧作中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作者:杨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政坛  人物形象  现实政治  传奇作品  作家作品  研究对象  塑造  男性形象  独特之处  创作时间  政治态度  理解  文学价值  社会政治  临川四梦  历史价值  分析作品  独立个体  东林党人 
描述:汤显祖剧作中政坛人物形象研究
“仙令文章泣鬼魈”——汤显祖在遂昌任上创作述评
作者:赵治中  来源: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书信  书信  文章  文章  诗作  诗作  《紫钗记》  《紫钗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新隽美的意境 ;重写并改定《紫钗记》 ,构思并写作了《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