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寺志文学文献的价值与局限:从山寺志书所载王安石佚诗说起
-
作者:冯国栋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山志 寺志 王安石 文学文献 辑佚
-
描述:山志、寺志文献多收录与山、寺相关的名人诗文。涌现于明清两代的山、寺志数量巨大,为文学文献的辑佚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但由于这批文献本身的局限性,其中所收诗文不尽可靠。文章以山寺志中所载王安石佚诗为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学首位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后出站:唐启翠《神话历史
-
作者:张玉 来源:百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博士后 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与应用 周礼 师范大学 神话 新证 民俗研究 中国文字
-
描述:11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博士后唐启翠出站报告会。唐启翠是上海交大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第一位出站的博士后。答辩主席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臧克和教授,答辩委员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
-
东昌文化与文学:一把值得关注的“手杖”--刘凤起小说《手杖
-
作者:刘东方 白晨阳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手杖》 刘凤起官场小说 聊城文化
-
描述: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
试论杜丽娘性格中“情”与“理”的矛盾冲突及其文学意义
-
作者:高杰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情 理
-
描述:文学形象中独树一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审视现实的空间和角度.
-
文学巨匠诞生的历史必然:评邹自振《汤显祖及其“四梦”》[1]
-
作者:许怀林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邹自振 罗汝芳 文学家 世界文学史 临川文化 知识体系 激进思想 儒家经典 高尚人格
-
描述:,与激进思想家李贽有交往,在丰厚的儒家经典、诸史百家知识体系中,承继了"学以为己"、"修身"、"明德"的优良传统,养成了端正做人、公直处世的品格节操,遇事唯理是求,坚守道义,不阿附权势。他顺着时代的要求,读书应举,然而科
-
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塑造比较研究:以简·爱和杜丽娘为例
-
作者:袁野 来源:参花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简·爱 杜丽娘 夏洛蒂·勃朗特 汤显祖 女性形象 比较研究
-
描述:爱代表着近代西方女性独立解放的呼声,而杜丽娘则代表挣脱礼教束缚的中国古代小姐。简·爱比杜丽娘的抗争方式更激烈、更直接,叙事也多以现实为基调,杜丽娘的经历则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神话色彩,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戏曲艺术表现形式。
-
政治與學術的互動-自乾隆前期對經學的提倡看乾嘉漢學之興
-
作者:邱培超 来源:有鳳初鳴年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乾隆 乾嘉漢學 李紱 三禮館 尊經育才
-
描述:然如此。然而,今日研究乾嘉漢學之時,大家好奇的是漢學何以會興起?身為政治領袖的乾隆皇帝,登位之初便即刻修纂禮書,雖有其政治、教化的目的,但對於學術界卻帶來另一番鼓舞與轉向的風氣。無論是「三禮館」的設
-
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教并重的宗趣观
-
作者:冯焕珍 来源:现代哲学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函昰 曹洞宗 妙明真心 禅教并重
-
描述:天然函是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下,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
-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诗词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
作者:刘庚玉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
描述: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